第三讲 《决疑品》
一、心平行直,恩义忍让
《决疑品》中,我们也是选择六祖所说的《无相颂》进行介绍。前两个偈颂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世间有相的修行及儒家的伦理观念。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一)心平何劳持戒
很多人学了一点禅法就狂妄自大,以为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就是让我们不必持戒。须知,何劳持戒的前提是“心平”。可我们的心平了吗?不是像波浪那样上上下下,就是像猴子那样跳来跳去,什么时候平过呢?做过心电图的人知道,如果那条线拉平了,就是死了。如果你的心对五欲六尘已经波澜不起,就不必费心持戒了,因为根本不会犯戒。
大家在坐禅时能体会到,如果这颗心完全宁静、没有波动,就不会激动时血压都高起来,难受时腿脚都软下去。经过管理的情绪,一定是平稳的,没有特别波动。能够保持这种状态,身口意自然是清净的。这个时候,如果非要拿持戒的枷锁扛在肩上,确实多此一举。
修学的常道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要时刻保持戒行清净,如理如法。但是当持戒持到一定程度,习以为常,将戒律规范完全融入了生命,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时,不必刻意持戒,也不可能犯戒了。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你一直觉得需要持戒,需要遵守某种规范,恰好就是你的枷锁。
在戒定慧三学中,戒是基础,定是方法,慧是目的。当心非常平静,就像一杯水,杂质已经沉淀,清净已然显现。你对水中的所有状况都一清二楚,这个清楚的状态就是慧,不再动摇就是定。有了定慧之后,就是六祖所说的“心平”,能够这样的话,才是“何劳持戒”。(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