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月一日,太湖开捕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开捕没有开捕节,一切都是悄然进行的,捕鱼期也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到了十月,就要禁捕,而且一禁就是十年。所以这应当是十年之内,太湖最后一次捕鱼了。
禁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繁体的“苏”字(蘇),一面是“鱼”,一面是“禾”,苏州本是个鱼米之乡。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仅就我到苏州来的这十五六年来看,已经有大片大片的稻田变成了工厂住宅,地产大米越来越珍贵,种田所获经济利益也越来越少,许多粮田便改种果树、景观树,苏州已经几乎没有了“禾”。
苏州另外还守着三分之二的太湖,也拥有着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等等许多大幅的水面,如此丰富的淡水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似乎就让苏州有了吃不完的鱼虾,因此“日日有鱼虾”的说法绝不是浪得虚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却给这些水里的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污染造就了多年前的太湖蓝藻灾害,政府下狠心关闭了一大批工厂,停业了许多邻水的饭庄,甚至在前几年,连饲养太湖大闸蟹的围网也全部拆除了。但是仍然不能扭转太湖水产资源越来越少的趋势。近些年开捕之后的产量也不甚理想,丰鱼期越来越少。苏州的“鱼”也陷入了危机,没有了“鱼”、没有了“禾”,苏州的苏似乎也就少了些味道了。
稻田面积越来越少,造成了粮食产量的逐渐下降,这是自然的经济规律造成的。而水面的面积这么多年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但是水产品的数量却越来越少,这就与人的贪得无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生活好了以后,人们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目光便盯上了野生鱼类的鲜美,为了些许口腹之欲,多花几钱银子也是心甘情愿的。有利益驱动,便有铤而走险之徒,禁渔期偷渔,电鱼,毒鱼,用绝户网捕鱼等等违法手段层出不穷。偌大的开放水面,本来管理难度就大,再加上违法成本低,获利却巨大,因此湖泊的生态便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那些“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古训,更被远远的抛在了脑后。
治顽疾需下猛药,越来越脆弱的生态,需要长期的严管来调理。为了恢复鱼米之乡的本来模样,些许口腹之欲,能禁还是禁了吧。而这一个月的开捕,便要正儿八经的好好关注一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