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由于各自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个体人格。有的优秀,有的一般,甚至有的带刺,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视为问题学生。
作为一个担任一年级多年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面对年龄小又大多数不在家住宿的孩子,有的一星期才回家一次,使孩子在生活及学习中各种不适应,哭是最常见的一种,因此在第一学期初我就各种方式强调、表扬、鼓励。总之就是贯穿一个概念——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事要及时找老师。几天后就没有哭的情况了,我还挺高兴的。
没想到问题出现在了第二学期,还是两位老学生两位学生:一位爱哭想妈妈想回家,一位老说心口疼或肚子疼。(家长带着看过医生说没事)。爱哭的朱同学。周一家长送到学校,在家长离开之时,一定会哭,并且拉住亲人不放手,闭着眼睛哭的没完没了;中途家长来探望,还是哭,让家长心烦;以为哭是他的本能,解决问题的法宝。另一位杨同学只要家长走后每天都要哭着说身体这疼那疼的,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刚开始还来,时间长了家长也受不了,家长说是装病。
怎样让学生明白这样做不太合适,哭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自己变得脆弱,让自己的自信溜走。这是个问题?
怎样让学生明白人从小就要学会坚强,那样才是勇感的孩子,让学生形成“爱哭是不对的”意识。这也是个问题?
有的学生喜欢表扬,喜欢鼓励,这能解决问题;有的学生通过交谈,也能解决问题;还有的学生通过批评说教,也能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软硬不吃的学生,这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