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从来没有像如今这个时代受到大众的重视和追捧,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但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大众缺乏专业辨识能力,往往听信于一些流程甚广的运动健身谎言,难免造成健身误区,是时候向这些流言发起反击了,今天我们就来细数流传最广的十大运动谎言。
1、排酸跑?
在马拉松比赛第二天或者长距离拉练第二天,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肌肉酸痛感,人们就以为是乳酸堆积引起的,因此排酸跑的说法应运而生,通过第二天低强度慢跑达到排出乳酸的目的,这就是无数跑友嘴上的排酸跑,跑友们不仅这么说,还这么干。其实,排酸跑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首先运动时的酸胀感的确是乳酸堆积引起的,这种酸胀感还是导致我们身体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无论运动时间有多长,运动强度有多大、以及你运动后是否做拉伸,运动时体内堆积的乳酸都会在运动结束后半小时以内被完全清除。既然体内压根就不会有乳酸堆积,何来排酸跑呢?
其次,既然不是乳酸堆积,那为什么我们在跑马后好几天都会觉得肌肉酸痛不止呢?我们把这种运动后当天肌肉反应不明显,却在运动后第二天出现明显肌肉反应的现象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简称DOMS)。通常来说,这种肌肉酸痛具有显著的延迟出现的特征,同时,这种症状消失得比较缓慢,短则两三天,长则3~7天才能完全恢复。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主要是身体对于运动负荷不适应有关,表现为肌肉细微结构损伤,说白了,就是运动负荷超过了你的身体承受能力,从而引发了肌肉的剧烈反应,当然人是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多次承受这种负荷后,人体产生适应,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延迟性肌肉酸痛。
那么,排酸跑本身既然是错误概念,那么跑马后第二天还需要进行慢跑促进恢复吗?跑马后特别是初马后,肌肉的细微结构已经受伤了,机体这时会启动修复机制,你需要做的就是休息,继续跑步容易刺激肌肉,导致修复延迟,甚至加重损伤。这是为什么排酸跑后第二天很多跑友仍然反映肌肉酸痛的原因,有些跑友甚至错误的怪自己排酸跑距离太短,没有达到排酸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运动量,这时就会导致肌肉反复细微损伤,并引发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所以,排酸跑不是跑马后的标配,跑马后休息才是最好的恢复措施。
对于那些资深跑马者而言,跑马第二天肌肉只是有些轻微酸痛,到了第三天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不是来自于排酸跑,而是来自于肌肉自然恢复过程,而恰恰在跑马后第二天你来个排酸跑,那么就会让你误以为是排酸跑在起作用。所以说,排酸跑最多可以理解为积极性恢复。所谓积极性恢复,是指在大强度运动后,再进行一些较小强度的运动以促进恢复和消除疲劳。但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恢复性跑步有助于消除延迟性肌肉酸痛现象。
2、跑步30分钟以后才开始消耗脂肪?
跑步30分钟以后才开始消耗脂肪也是流传最广的流言之一,其理由是跑步刚开始消耗的是糖,经过30分钟将糖消耗以后自然就开始消耗脂肪,所以为了减肥,跑步至少要跑30分钟以上。如果是为了消耗更多脂肪,小编赞成减肥跑者可以把跑步时间拉长一些,但要说跑步半小时以内减肥没用,小编是坚决反对!
首先,如果真要把体内糖消耗完,要足足3个多小时,这恰恰证明了为什么全马比赛时,撞墙容易发生在3-3.5小时,因为此时体内糖原接近消耗殆尽,就会发生明显的体力不支。所以指望用半小时消耗完体能的糖,是不可能的。
其次,著名运动生理学研究先驱Edward L.FOX 在《运动生理学》一书中提出,在运动开始半小时以后,的确会有脂肪供能比例增加,糖供能比例下降的现象,但脂肪供能的增加其实是有限,强度才是决定糖和脂肪供能比例的制约因素。大概FOX的观点被错误演绎,从“运动开始半小时脂肪供能比例增加”变成“运动开始半小时脂肪才开始供能”。
事实上,人体主要供能物质糖和脂肪(蛋白质参与供能很少,忽略不计)都是以混合方式工作的,也就是说几乎不存在某种活动只由糖供能,或者某种活动只由脂肪供能。只是供能比例略有差别。在低强度活动时,脂肪供能比例相对高,糖供能比例相对低;在高强度活动时,则脂肪供能比例相对低,糖供能比例相对高。所以,我们往往推荐人们参加长时间中低强度慢跑,一方面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另一方面低强度慢跑也可以有效促进脂肪分解,但这跟半小时没关系,只要一开始运动,就会消耗脂肪。
3、跑步会让腿变粗?
对于女性跑者,往往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自己一跑步就把腿跑粗了,本身是打算跑步减肥,结果一不小心,肥没有减下来,腿倒是粗了,这可能是天底下最最痛苦的事情了。跑步真的会让腿变粗吗?当然不会。如果是这样,跑步最多的马拉松运动员早就成大象腿了,但事实上,马拉松运动员比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腿都要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体重轻,脂肪含量比较低,而大多数人腿粗不是因为天生肌肉发达,而是因为皮下脂肪含量比较高。而通过跑步运动,有效消耗脂肪,是会把腿跑细的。
当然,有人会说,跑步时主要是靠腿部肌肉用力,跑步时感觉肌肉酸胀,是不是肌肉在生长啊,肌肉酸胀跟肌肉生长两回事好吗!对于初跑者而言,的确有可能因为刚开始肌肉羸弱,经过一段时间跑步肌肉会变得更紧致结实,但跑步这种耐力性运动不会让肌肉明显增粗,恰恰通过跑步减肥,消除了你的腿部赘肉,你的腿部一方面看上去会更瘦,另一方面也会很有线条感。至于有人说,有的错误跑姿会导致大腿或者小腿变粗,的确错误跑姿会带来很多问题,主要是导致伤痛发生风险增加,但目前没有足够科学证据显示某种特定跑姿会导致腿变粗,这都是经不起科学推敲的民间说法。
4、喝电解质饮料可以预防肌肉抽筋?
传统观点认抽筋是由于水分和盐分随着跑马时大量出汗丢失所致,医学界和普通大众往往对于这种说法也深信不疑。甚至92%的运动员教练认为,脱水或电解质丢失造成了肌肉抽筋。因此,在马拉松比赛中,非常强调补水补盐,比如反复多次喝运动饮料、吃能量胶、吃香蕉或者其他固体食物、甚至是吃盐丸。那么,这些东西吃到肚子里,可以发挥补充盐分的作用,从而预防或者减少抽筋吗?
我们经过严格计算:一方面,在跑步这样的剧烈运动中,每小时出汗量可以达到1升,1升汗液含有钠为2.7克,如果以4小时计算,一名跑者在一场全马比赛中的钠丢失量将近11克。另一方面,按照最科学最规范的方式,全马比赛中,逢站必进,每次喝运动饮料200毫升,全程吃4根能量胶和4粒盐丸,看上去已经吃下去不少东西了,少量多次喝运动饮料可以补充约2克盐,吃能量胶可以补充约0.2克盐,吃盐丸可以补充约0.8克盐,运动饮料+能量胶+盐丸加起来总计可以补充3克钠,相比钠的丢失量其实是显得远远不够。
事实上,抽筋是肌肉过度疲劳时的反应,脱水和电解质丢失最多只是诱因,而不是直接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新手跑马跑到20多公里就出现抽筋,有的跑马老手则全程都不发生抽筋。说白了,体能是决定你是否抽筋的根本原因,当经过系统训练后,你的肌肉承受能力提高,体能改善了,自然抽筋出现就少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比赛时不需要补水补盐,只是说平时跑得少,即使一路吃一路喝,照样发生抽筋。另外,抽筋跟个人体质也或多或少存在关系。
5、空腹晨跑减肥效果更好?
说空腹晨跑减肥效果好的理由在于:在一整夜的休息睡眠后,身体中的糖原已经被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早起去跑步,身体只能直接调用脂肪来提供能量,所以极大有利于脂肪消耗,减肥效果当然也就更好。真的是这样吗?
经过一夜睡觉,最多能消耗体内1/4的糖,所谓“在一整夜的休息睡眠后,身体中的糖原已经被消耗殆尽”完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真的是经过一夜睡眠,体内糖原消耗殆尽,岂不是晨起就会发生低血糖症,事实上,这种可能性非常小。目前没有足够科学证据证明晨跑更有利于燃烧脂肪。让身体动起来,啥时都能减肥!
6、女性经过力量训练会变成肌肉女?
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女性的运动健身的述求就是要变苗条别长肌肉。事实上,女性经过力量训练根本不可能使得肌肉围度明显增加。为什么呢?使肌肉变粗其实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过程,它需要这么几个条件:1、足够多的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恐怕就不是普通健身个把小时那种训练,而是2-3个小时,以肌肉增粗为特定目的的训练;2、需要有良好的营养补充,特别是蛋白质的补充,这样才能训练后修复肌肉,为肌肉生长提供原料;3、要有一定的雄性激素水平,因为雄性激素可以促进肌肉生长。由于男女性别不同,女性雄激素的含量只有男性的几十分之一,这么说吧,如果说女性体内雄激素含量是两位数,男性的雄激素含量是三位数甚至四位数,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女性没有使肌肉增粗的物质基础,要想练成女子健美运动员的身材几乎不可能。
当然,经常进行力量训练会给女性带来很多好处,最主要的好处是让你凹凸有致,身材火辣,因为力量训练可以消耗脂肪,改善肌肉线条,现代女性形体美不是苗条,而是充满线条感。
7、想要哪里瘦就要练哪里?
如果仍然以为要瘦肚子就练腹肌,要瘦胳膊就练哑铃,你真的是太过时了。再次重申,消耗脂肪是没有选择性的,也就是说,不可能练哪里就只消耗那里的脂肪,练哪里只能强壮那个部位的肌肉,消耗脂肪是全身从上到下均匀消耗,任何运动都可以消耗脂肪,但只要消耗脂肪,就是全身脂肪一起消耗。当然男性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在腹部,所以男性瘦下来后肚子小得会比较明显,而女性除了腹部,手臂、背部、腿部也容易堆积脂肪,女性瘦下来后,这些部位都会变苗条。所以不要再相信那些练腹肌瘦肚子、练手臂瘦胳膊、练腿瘦腿的方法啦,只要运动任何部位的脂肪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消耗。
8、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基础代谢?
我们广为接受的另一观点是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含量,而肌肉可以显著提高基础代谢水平,从而让你在不运动时也能产生更多的热量消耗,从而预防肥胖。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从下表中可以看到,肌肉的代谢的确比脂肪高,但1公斤肌肉一天消耗的热量也就只有12大卡,其实非常有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70公斤的人,要想通过训练把肌肉含量从28公斤变成42公斤,这是十分困难的,要经过大半年的刻苦训练,消耗脂肪,增加肌肉,才能实现,即便这样,增加的基础代谢量也就14×12=168大卡,基本上走路30分钟,跑步15分钟就能消耗掉。换句话说,“肌肉含量增加后,躺着也在消耗热量”这样的说法只是美好的幻想,肌肉在不运动时,代谢水平低于很多其他组织,之比脂肪稍好一点,肌肉在安静状态下不可能产生足够多的能量消耗,更不可能产生很多的脂肪消耗。想要消耗脂肪,就得通过运动,通过肌肉训练才能实现,而一旦肌肉开始工作,就得产生大量的热量消耗。
事实上,基础代谢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有的人基础代谢高一点,有的人基础代谢低一点,这可能是有些人不容易长胖,有些人容易长胖的原因之一,但无论基础代谢高还是低,每个人的基础代谢是非常稳定的,不会轻易变动。如果基础代谢异常增加,通常情况是疾病导致的,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通过运动的确可以提高肌肉含量,但不足以让基础代谢发生明显改变。
提高肌肉含量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把肌肉含量提高了,基本说明了你已经进行了艰苦并且规律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脂肪其实也消耗了很多,所以说不是因为增加肌肉提高基础代谢,而是因为你为了增加肌肉,做了很多运动,尤其是做了很多力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你大大增加了你每天的能量消耗,从而让你感觉似乎是提高了基础代谢。所以,通过训练提高肌肉含量从而提高基础代谢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9、出汗越多,减脂效果越好?
出汗会给人一种运动很累,很有效的感觉,其实是否出汗与出汗的量,与身体当时状态、环境温度、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流速度高度相关。冬天在室外想出一身的汗也是不容易,而夏天往往不动就是一身汗,这就是由于环境温度的不同造成的,但这并不表明同样的运动量,在冬季进行不减脂而夏季进行才减脂。运动会引起机体产热量是安静时的十几倍,热量产生的增加自然使得散热也要加强,为了增加散热,皮肤血管会舒张,血流速度加快,皮肤血流量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出汗大量增加,出汗是散热的体现,而非减脂效果的直接体现。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冬天运动出汗少,就压根减不了肥了。
除此之外,影响出汗量多少的还有性别和遗传因素。人体汗腺的活跃性不同,女性的汗腺比男性多,但男性的汗腺比女性活跃,而同性间的个体差异同样很大。这就解释了我们有些人运动时出汗量不是太大,而有的人做完热身已经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汗液是用来维持身体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尤其是在夏天,大量的出汗又来不及补充水分的话,很容易脱水,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中暑,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而且当你出汗过多时,有可能意味着你的运动过量了。所以出汗多,并不代表减肥效果就好,出汗多恰恰提示你要多补水。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将出汗和减脂画上等号,出汗只是减脂过程中一个不算特别靠谱的小参考。只要做到科学运动,坚持运动,就算不怎么出汗其实也能健康地减脂,所以千万不要为了出汗去尝试什么减肥服、在高温环境中运动啊,一旦体温过高无法调节的话,很容易发生中暑的!
10、高强度间歇训练比传统有氧运动减肥效果更好?
这可能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了。以Crossfit为代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近几年大行其道,以其良好的商业包装和标准化的课程得到深度运动爱好者的喜欢。其簇拥者宣传,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传统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减肥效果更好。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高强度间歇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其运动强度很大,所以单位能耗多,但成为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强度高,所以持续时间不可能很长。有一种观点是说高强度间歇运动的能耗主要是来源于运动结束后仍然保持高能耗状态,专业术语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所谓运动后过量氧耗是指在运动停止后,摄氧量短时间内没有恢复到安静水平,仍然维持较高水平,这种运动后恢复期摄氧量高于安静状态下摄氧量的现象我们就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它也是能量消耗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高强度间歇运动的EPOC也是有限的,不足以产生大量的能耗。所以单从能耗角度而言,说高强度间歇训练减肥效果更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科学结论。有研究得到肯定的结果,但也有很多研究否定了这一点。
此外,高强度间歇运动还有一个显著弊端就是强度太大,不太适合普通人,且受伤风险较大, 近两年关于Crossfit导致运动损伤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高强度间歇运动该走下神坛了。对于多数人而言,应该先通过中低强度运动发展基础耐力,提高身体素质,然后再进行一定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我们反对没有任何基础就去盲目参与这种适合成熟运动人群的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