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58同城出了《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19届同学对于薪酬的平均期望为8431元,估算下来,年薪差不多是10W元。但还是有大部分的同学都拿不到这个薪酬,甚至有进入职场一段时间的同事也没有拿到这个薪酬。10W年薪是个分水岭,学生思维就是其中一堵高墙,墙外和墙内,就是两个认知的世界,别让学生思维耽误自己。
学生思维指的是学生时代养成的心智模式,从而影响到具体行为。这个思维模式在学生时代是需要并且发扬的,但进入职场就会出现认知的断层,出现各种不适应,从而影响相应的工作内容和自身的心态,也就跟高薪说抱歉了。
负面影响较大的学生思维有五种:
等领导布置作业
被动接收,而非积极主动争取表现。在校园中,我们都是等着各个课程的老师布置山一样的作业,然后一遍叫苦一遍伏案写作业。在职场中,如果等着领导布置任务,属于中下之举,在领导眼中,属于“推一步走一步”,“无法独当一面”,“上班时间磨洋工”,一入至职场就被打上这样的标签就危险了!上策应该是通过各种渠道快速了解本岗位的职责内容,明确自己可以承担的事情,跟领导多沟通,不断的完成本职范围内的工作,获得“积极主动高效”的认可后,未来可期!
60分万岁
没错,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是很多大学生面对很多无关课程的态度,过了就好,何必优秀。但在职场中,做好的未必有称赞,但没做好的一定会被批评,所以60分万岁不可取,每一件事情都要用心投入精力,说不定某个PPT就能让你获得交口称赞。
自我意识过强——“我!”
择业:在校园中,选修课,俱乐部,各种组织,兼职,都是按照自己的医院来的,面对就业,很多同学第一反应是喜不喜欢这个工作而非适不适合这个工作,兴趣和工作有时候就是矛盾的;
主观性过强:这个工作不喜欢就不做,这位领导有一些瑕疵就觉得领导配不上自己,这个会议不感兴趣就不大乐意参加,工作不是交钱读书,不会迁就谁,最好收起自己的“小公主小王子”心态;
单打独斗:经常觉得自己分内的工作,做不好做不会也不好意思寻求帮助也不及时反馈,领导看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单打独斗,成功了确实厉害,但是失败了,影响的却是整个部门的工作业绩。
学习成长渠道的单一
校园中,有书籍,老师,题目;考核制的学习养成了相应的习惯,到了职场,如果没有碰到一位教练式的领导,就会抱怨领导没有教我,我才没有长足的进步。拜托,现在是信息时代,想要成长学习,领导不能给你的话,公司内的标杆,互联网课程,学长学姐,圈内人,只要找到了,大家还是很乐于帮忙的。现在很多公司的面试,学习渠道的筛选利用都成为比较重要的面试考察点
不太注意职场礼仪
校园中有明确的制度规范,遵守就好了,但是职场上有挺多职场礼仪不会放入制度规范中,但切切实实影响别人的感官评价,比如穿拖鞋,办公室说话大声,随便聊别人隐私,看别人屏幕之类的。职场礼仪是一个很快速的失分项,但只要注意,很快就能弥补。
点一波关注掌握一些心理经济的规律,欢迎留言讨论,让自己要越努力,越幸福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