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在行一点(原分答)的现状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在行一点(原分答)的现状

作者: 不准乱写乱画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22:29 被阅读0次

    图1:分答产品生命周期图(图片来自网友搜集)

    图2.过去1年分答的总下载量变化趋势(数据来自蝉大师,仅限安卓系统)。

    图3:过去1年分答的总下载量变化趋势(数据来自酷传,仅限安卓系统)

    根据上述的四张图,可以得出结论:

    我把产品分答和在行一点看做两个产品,后面会简略解释为什么我会这么看。分答大概处于产品的成长稳定期(同时也是转型期)。原因有以下几点:

    1、看增长曲线。

    从酷传和蝉大师等第三方数据源的图片看来,产品总下载量增幅已经放缓,到今天,其总下载量也不过1000W,迅猛增长的时期已过,所以其所处周期应该是成长稳定期。

     2、看产品本身。

    这款产品的本身特性是一款知识付费型平台产品(如果从后来改名为在行一点的一系列动作来看)。知识付费是2017年初很火爆的一个概念,涌现了大量类似的产品,得到、分答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理论上,只要社会人对知识还有需求,这款产品就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产品依托互联网,挖掘出了很多潜在的“行家”,让普通用户获取这些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变相提高了效率。

    3、看运营策略。

    在具有一定规模用户之后,其运营的重点将被放在持续用高品质的内容黏住更多核心用户(付费用户),从而实现商业化和盈利。从理论上讲,优质的内容产出方是有限的,和竞争对手(例如喜马拉雅等)抢“人”(除了用户,要有内容输出方)变得更重要。从版本2.2(2017年5月)开始,分答的团队上线了付费社区——吸引更多大V和专家入驻,时至今日,分答答主里医生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V1.9改版专门上线一个快速问医生功能,却不是别的什么职业)。随后V2.6.1和V2.9.0的改版,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新用户而采取的手段,同时也培养用户习惯(典型如免费听小讲,好听就付费继续听或者听别的),而那段时间正好是在2017年5月底到8月底,与图2、图3下载量增加是契合的。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目前的运营更多侧重于内容输出端,但是很不幸的是在这块的布局上,分答明显落后于了它的竞品:喜马拉雅等,不论是作者的数量亦或是作者名气,均不如对方,也就导致了用户数量的增长乏力。

    为什么我认为在行一点和分答是不同的产品?

    分答在2018年2月改名为——在行一点,也是有意义的。原来的名字:分答,让人产生一种“我问,你答”的错觉,功能显得单一,而且跟知乎类似(而且他们也就是这么在做的,初期靠向名人、大V提问,普通用户付费收听)。而且一些功能看上去跟百度问答区别不大,不过是答案从文字变成了语音,免费变成了收费,如下图。

            之前版本的截图,(在此感谢作者陈静,产品经理)

    改名在行一点,加上之前产品运营的铺垫:社区(2017年5月上线)、小讲(2017年1月上线)、课的上线,分答显然是要往知识付费方向进军了。新名字不但显得产品更加专业,内容更加权威,也更让产品符合现在的定位——专业内容的输出平台。而以前的问答则只变成了一个版块“问”。而现在主页左起分别是课、班、讲、问,逐渐在弱化问的功能,而突出课、班、讲。这才是“在行一点”新的业务重点。

    总结:分答和在行一点虽然是前身和本尊的关系,但是其产品定位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分答其实已经死了(连名字都改了),不过是寄生在了现在的这个产品上。起初上分答,有可能是为了打开局面,获取流量,随后将这部分功能弱化(就像当初微信靠摇一摇红起来,最后变成一个功能模块而已),着重强化付费的课程,是为了商业化和持续性。当然了,这样的做法究竟是一开始就谋划好了的,还是做到一半采取的战略调整,还有待研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在行一点(原分答)的现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fd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