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 语花读书简友广场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评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评

作者: 失落的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19:55 被阅读0次

一、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卡伦霍妮,德裔美籍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这本书大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什么是神经症;

第二部分作者为我们区分了恐惧和焦虑的不同之处,重点分析了敌意和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是如何互相转化,最终两者又是如何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作者通过分析童年压抑的心理得出基本焦虑这一重要的神经症结构,以及神经症人格对抗基本焦虑而获得保护手段的四种方式:爱、顺从、权利和回避,其中作者重点阐述了对爱的需求和对金钱、权利、名誉的病态追求;

第四部分,作者对受虐倾向做了精彩地分析后,对我们竞争的文化,处在这个文化之下的人们的心理矛盾冲突做了大概的勾勒。

二、我的感触

1. 当我们无法做出一个完美的定义的时候,我们不妨对其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

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有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冲突达成妥协的种种尝试所引起的心理障碍。出于实际的原因,只有当这种心理障碍偏离了特定文化中的共有模式时,我们才可以将其称为神经症。

2. 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抑制倾向?

所谓抑制(inhibition),是指一个人无法去做、去感受或思考某些事情,其作用就是回避因这些事情而引起的焦虑。

3. 动机不同,看似相同的行为,实则结果大不相同。

作者以爬树举例:

我提出这一观点,并不是要否认这些驱力的正常特性,而是主张它们全部可以用来对抗焦虑,获取安全感。只是,一旦被用作保护的手段,它们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可以借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这种不同。我们有时爬树,是因为想要测试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或者想要从高处鸟风景;但有时爬树,则是因为一只野兽在身后穷追不舍。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爬上了树,但爬树的动机却完全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爬树是为了娱乐;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则是受恐惧驱使,出于安全的需要。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爬树,也可不爬,完全自由;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却是迫不得已,必须爬上去。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找一棵自己最满意的树;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爬上离自己最近的那棵树,而且它未必是一棵树——它可以是一根旗杆,也可以是一栋房屋,只要它能起到保护作用。

这种动机的不同也会导致感受和行为的不同。如果我们内心有一种直接的、想要获得满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态度将是自发的、有选择的。然而,如果我们被焦虑所驱使,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将是强迫性的、不加选择的。

4. 是不是可以打破别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暴露出他的焦虑,以此来进行操纵或叫高级PUA?

当人们谈到“移情”(transference)时,通常想到的就是这种现象。然而,这个术语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移情指的是,患者对分析师的所有非理性反应的总和,而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依赖。在这里,问题并不在于为什么分析过程中会发生这种依赖,因为需要这种保护的人都会紧紧依附于任何一个医生、社会工作者、朋友或家人;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种依赖会如此强烈,如此常见。答案其实很简单:与其他方法相比,分析还意味着攻破患者针对焦虑建立的防御机制,并因此激发潜藏在保护墙后面的焦虑。正是这种焦虑的增强,导致患者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紧紧依附于分析师。

5. 受虐倾向为什么能得到满足?

将自我解脱,得到忘我和放纵的满足。

6. 什么是良性的竞争?这是一个所有上层设计者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本书特色

1. 本书大结构的逻辑很清晰。

2. 思想很有深度,文字很细腻。

四、我的看法

这本书算是今年看过最好的一本了,和《语言学的邀请》并列第一,这本书胜在思想的细腻和深度上,而后者则胜在内容的广度上,以及深入浅出的文字功底上。

看这本书的整个过程,真的很痛苦,痛苦的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作者的思想如同一把刀,每一个文字就像是刀刀割裂我的身体,最终我的整个身体被划地体无完肤,然后里面所有的血和肉都暴露了出来,很疼,很痛苦。读完后,自己又必须重新缝合起来用作者这把刀划开的裂痕,又是一个很疼的过程。

大概最让我感触的是敌意和焦虑的转换,对爱的过度需求和对权利、金钱、名誉的追求章节。最后那个受虐倾向看的似懂非懂,第二遍看时稍微有了点感悟,作者这对一论述在上一年看过的《逃避自由》书里也有类似的论证,大概是有点启发,可是离真正的理解还是有点距离。

看完整本书,有种心疼作者的冲动,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自己的内心该是多么地敏感脆弱啊,她的童年经历又该是多么的支离破碎缺乏安全感,而她自己一辈子的探索好像都只是为了治愈那个在内心深处藏着的童年遭受过创伤的小孩,而没有过多的精力来享受精彩的人生了。她的内心始终处在冲突和不安,没有拥有一个和平宁静的生活又该是多么的不幸啊。

这写篇书评,背景音乐一直单圈循环《我曾经也想过一了百了》,听着这首歌曲,我更心疼作者了。最后感谢作者,向你致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ft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