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是近年难得的二战题材电影,它用宏大场面展现战争的惨烈,用温暖、细腻的镜头刻画人物的情感,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电影在主题上表现出反战,同时展示出信仰的不竭力量。
我们通常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看到:战争的双方,一方代表正义,一方代表邪恶,正义战胜邪恶,战争的意义是正义的胜利。当然,这里正义方的正义通常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体现为人性中的善良,人之间的情感关怀,为正义的牺牲精神。而邪恶一方的邪恶,也是类似手法去呈现。但梅尔吉布森在《血战钢锯岭》中并没有建立代表正义和代表邪恶的敌对双方阵营——这当然不是说影片中的战争没有了敌对的双方,而是有意忽略了战争双方代表的意涵,亦即有意忽略了战争的意义,从而彻底否定战争。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前半段的温情叙事就着意于此。从战争的一方美国来看,电影并没有去描述善良人们的生活岌岌可危、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而是努力塑造男主角的成长经历和信仰养成,并通过男主角的父亲点出影片的反战思想。到后来男主角参军,在军营接受训练,影片表现出的反战思想就愈加明显。导演想反对的是一切战争,不论战争代表的是所谓正义,还是有任何其他目的。
剔除掉战争的意义,战争变成纯粹的厮杀,战争中的厮杀者就成了观众同情的对象。同时,在猛烈炮火和枪林弹雨中,人类展示出的勇气、友爱、尊严,成了电影歌颂的对象。电影在后半段用大量镜头展示出战争的血腥、残酷、惨烈,并让男主角在地狱般的战场坚持信仰,拯救伤者。由此,电影又着重探讨了另一个主题,信仰——这也是电影提炼历史题材而更能影响当下的主题。
图片来自豆瓣一方面,手捧《圣经》的男主角上战场,秉承基督教的大爱拯救伤员;另一方面,忠信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人恪守最后一片阵地,殊死抵抗。这两方面都展示出信念不死的顽强、信仰带给信仰者的巨大力量。电影在表现男主角精疲力尽,还要“再多救一个”时,正是战斗停歇战场死寂时。此时镜头中只有男主角一个人在战场奔走营救,这片地狱般的战场仿佛只有男主角一个人在战斗——为信仰而战。而日本军官剖腹自杀,电影镜头表现出的严肃悲壮,更是对献祭信仰表现出的尊重。
无论从电影中的日本军人还是男主角身上,我们看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信仰让人产生了无穷的力量。而无论电影中他们信仰的是基督教,还是武士道精神,那些具体的宗教或精神具有的价值不是电影想探讨的,电影只是展示出信仰激发的巨大力量。从力量来说,无所谓价值上的意义;只有结合主宰力量的主体及目的,才能做出价值判断。
要之,《血战钢锯岭》中有形的战场上的残忍战争是电影极度反对的,而无形的坚定信仰的战斗是电影极力表现的。就后者而言,在当下的和平年代,用信仰来对抗平庸,从信仰中汲取力量,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