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熬夜阅读专著,当然不是第一次熬夜阅读。今夜,此种感觉,颇有种小时候熬夜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武侠小说的那种情况。今时今日,虽然读的内容不一样,感受同样美好。开卷有益,更何况是心理学书籍呢?熬夜阅读记录 熬夜阅读专著之一‖如侵立删
蔼理士被认为是和弗洛伊德同名的心理学泰斗,读这部心理学书籍,自然也是因为有民国时代清华四大哲人之一的潘光旦的翻译加成,没有他这么优秀的翻译,我读起来估计也不会这么轻松。
潘光旦译注的这部心理学书籍,我大约读了一半左右,读到今天是第16天,每天大约1小时,总共52万字,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引用来自古今中外,远远不是我半个月就能够消化的,不过,我倒是期望多读几遍,好书总是不怕多读几遍。譬如《红楼梦》《素书》《论语》《追风筝的人》《瓦尔登湖》等等。
不同于少年时代的阅读,总是急切地想知道一个结果。今时今日,我更多的是理解与融会贯通,那就不得不慢下来,哪怕一个月才读完同一本书,也强过少年时的囫囵吞枣,倒不是说泛读不如精读,而是阅读的每个阶段性的不同,效果和目的不同所致。
今天阅读蔼理士心理学的内容主要为“影恋”部分内容(尽管只花了二十多分钟,另外50分钟为其他内容,但我更在意这部分知识),大致说的是有关于顾影自怜的相关内容,当然涉及到心理上的各种见解与知识,在这里暂且引用一段蔼理士综述了弗洛伊德关于影恋的见解,如下:
1914年,弗洛伊德一面接受朗克的见解,一面又作进一步的申说,认定每一个人,不分男女,都有一个原始的影恋的倾向;人生都有保全一己性命的本能,此种本能的心理表现是和利他主义相反的利己主义,所谓影恋倾向者无他,就是这性的大欲对于利己主义所贡献的成分,所以完成整个的利己主义者;影恋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有时也是一个最能左右一切的力量,它可以选择当时此地的本人做对象,也可以选择时过境迁的本人(故我而非今我),也可以选择未来与理想的本人而非现实的本人,也可以选择以前本人的一部分,而目前这部分已不再存在;影恋的概念到此,便最合于寻常的用途了。
读到这里,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种影恋的倾向。反省过后,不禁大吃一惊,我确实有几分影恋的倾向,只不过没有他们所形容的这么夸张。
之所以,我常常恐惧于进入一段人际关系,也有一小部分原因,我太过于自恋了,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我把这种原始的影恋扩大化了,我就不太愿意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哪怕所有人都在说,我也孤注一掷,就是要保持我的独身状态。
我保持独身,还有一个原因,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我理解,有句老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常常内心深处把“独身”也理解为“独善其身”。
这里的“穷”又不止是单单的关于财物方面,还有精神方面,我要穷于应付各种人际关系,这也是一种穷,所以今年我特别摒弃了各种不必要的人际关系,不是说断绝关系,而是不要那么“穷”于应付了。
我想,当我意识到“穷”的时候,我便渐渐“通达”了起来。于是,今年我不再泛泛而读,而是开始精读每一本书。只要我开始读那本书,我一定会慎重对待,用一种仪式感对待它,绝不是读过就忘。
虽然不至于阅读前去焚香沐浴,但是每次阅读我都会打开录音机,让这种重视的感觉敲响心头。那么,下次我如果去复听的时候,我不仅加强记忆,而且能够发现阅读时的状态究竟如何,以及也就知道如何调整最佳的阅读状态。
阅读本身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我生活本身。通过看我每天的阅读状态,就能看到我每天的生活状态,管一窥豹,以小见大,概莫如是。
夜读所遇路边一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