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ire 6.3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的幸福源泉也是人际关系。前文所讲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课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其实也是在彼此之间创造一个距离。要想 缔结 良好 的 人际关系, 需要 保持 一定 距离; 太过 亲密 就 无法 正面 对话。 但是, 距离 也不 可以 太远。”最好是我们彼此有清晰的界限,但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你需要帮助时,我随时可以。
如果只看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课题,那么就能够减少很多生活中的烦恼。但人是共同体中的人,有家庭、国家、社区,所以人不仅需要关爱自己,还要关爱他人。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寻求他人的认可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可 欲求 的 实质—— 他人 如何 关注 自己、 如何 评价 自己? 又在 多大 程度 上 满足 自己的 欲求? 受 这种 认可 欲求 束缚 的 人看 似 在看 着 他人, 但 实际上 眼里 却 只有 自己。 失 去了 对 他人 的 关心 而 只 关心“ 我”, 也就是 以自 我为 中心。
正 因为 不想 被他 人 认为 自己 不好, 所以 才 在意 他人 的 视线。 这不 是对 他人 的 关心, 而是 对 自己的 执著。在共同体中,要学会关心他人。必须 把“ 对 自己的 执著” 换成“ 对 他人 的 关心”。“ 我” 是 自己人 生的 主人公, 同时 也是 共同体 的 一员、 是 整体 的 一部分。
形成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关系。前面所讲的自卑感,很容易养成一种纵向关系思维,例如本能性的讨好上级、长辈,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附和。但应明白,我们不同,但是平等。
同时也不要去评价别人,既不表扬也不批评。表扬和批评也是把关系弄成了纵向关系,似乎在昭示着我比你更强,自然会让对方感觉不太舒服。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不同但是平等。例如:很高兴听到你的见解,很感谢你提供的帮助。
与我期待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评价:我们 在看 待 他人 的 时候, 往往 会 先 任意 虚构 一个“ 对 自己 来说 理想 的 形象”, 然 后再 像 做 减法 一样 地 去 评价。 例如, 父母 全都 希望 自己的 孩子 学习、 运动 样样 满分, 然后 上好 大学、 进 大 公司。 如果 跟 这种—— 根本 不存在 的—— 理想 的 孩子 形象 相比, 就 会对 自己的 孩子 产生 种种 不满。 从 理想 形象 的 100 分 中 一点 一点 地 扣 分。 这 正是“ 评价” 的 想法。
请 不 要用“ 行为” 标准 而是 用“ 存在” 标准 去看 待 他人; 不要 用他 人“ 做了 什么” 去 判断, 而 应对 其 存在 本身 表示 喜悦 和 感谢。想一下如果对方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不需要他们做什么有价值有用的事情,其存在就会让人感到幸福。不要 按照 理想 形象 去 扣 分, 而是 从 零 起点 出发。 如果 是 这样 的 话, 那就 能够 对“ 存在” 本身 表示 感谢 了。
保持 既 不靠 得 太近 但又 伸手 可及 的 距离:我们彼此有界限,我不干涉你的生活,你也不干涉我的生活。但你需要我时,我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彼此的存在充满感激,不需要你为我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