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里的山水之美,东晋王献之曾曰;山阴道上,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诗词在中国文化里,穿越时空,阶层,种簇,融汇在古今中国人的生活里――我们在山水里生长,我们向往远方的山水。我们在诗词的山水里修行。
从黄河流域发源的《诗经》从长江流域发源的《楚辞》楚文化,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文化也来源于山水。中国学者把屈原称为第一位诗人,认为是他第一次把主观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作出艺术的表达,山水情结的根也在诗经和楚辞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文化,先秦到唐宋,经历过两个巅峰的时期,先秦思想多是理性人文伦理,唐宋诗词里诗人更多的把自我融情融景,诗人是黄昏里点亮的一盏灯,照亮人生迷乱的情愁。
山水派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已观沧海,”被认为是第一首真正山水诗作,谢灵运被认为是山水派诗人的开山鼻祖,《登池上楼》他认为寄情山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才能读山水之空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唯有大美山水,方能抚平功名利碌心。山水诗词赋予我们的美感,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山水诗在唐诗里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山水各有不同的表述,盛唐诗人王维把山水诗,提炼到诗画禅意的高度,“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山水诗更是大气磅礴的浪漫主义,“一生好入名山游”“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与自然合一,人从自然来回到自然去,把生命扩张到山水之中,仿佛不是山水渲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说到描写山水的诗人就不能不说辛弃疾,“我看青山多抚媚,青山看我应如是”。“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辛弃疾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变迁,他的山水诗也是有大气磅礴的山水,但是是在背后却表达了更多的山河破碎的无奈情怀。苏东坡更是在山水里面寻找自我的安慰,《前赤壁赋》。《赤壁怀古》。情感是诗词的精魂,读那些带着情景交融的山水诗歌,让我们领略到在他们那个时空里,他们的山水情怀,或大气磅礴,或悠然闲舒,或空明清翠,或烟雨迷离,故人已逝,融于情而不溺于情,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唤醒冰封岁月里的古人,和他们那细腻丰富幽微的脉动一起遨游山水,去领略那去到或去不到的山水。
走不尽的山水,在不同的时空里漂泊,山水如画,人生如梦。在梦里我们是否还有一些自由的主宰?哪里才是我们灵魂安放的地方?用苏东坡词里的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来表达吧。
初见千山雪。原创10.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