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动画片本质的思考是出于我个人对思维的敬畏和渴求。
引起我对这一话题兴趣的则是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人需要动画片?为什么不同类型动画片会引起不同人群的注意,甚至不会引起兴趣?人之所以拥有这一名称,就在于其能够在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拥有自我意识得到的(所谓)感情与生活。因此,动画片及其情节(包括动画里动作、夸张的表情、发生的场景等动画要素)从某个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需要,即这些要素吸引着不同人群,决定着人对动画的态度,动画要素与人在一个时间段的生活或感情需要的匹配情况是透视“人”与“动画”关系的着力点。动画吸引不同群体的魅力不是整个动画的连续,而是动画的某个要素(动作、情节、表情、场景、表达的含义、人物特征等)。但是动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动画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而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而人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这不是动画所能企及的!但是动画相对于人的可替代品(文字、图案、衣物审美、权杖、信仰等)却跟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现代科技使得动画成为现实。动画本身就是现代的人为了表达和保全自身而努力追求的结果!这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代人为什么需要动画片?动画的可替代物为什么就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呢?答案就在于“人”自身。人需要保持完全意义上的人!动画片就是人保留其完全意义的工具之一或者说是更高级的工具。任何把人的需要或人划分层次的理论都会涉及人的本质,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洛伊德的人的三层次等。而动画片则是人的理性为感性而创造的以维持人的理性。对于这第二个问题,动画替代物之所以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是因为:随着外在约束的不断增多——“社会我”的要求不断突出,单一的某样表达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天生我”的要求。人欲保持其完整意义上的“人”,就必须找到一种混合的、表达能力更强的、表达内容更加多样的方式。这种方式应该足以包含所有动画替代物的作用与特质!
每一个单独的个人都是“天生我”和“社会我”的结合。“天生我”是自然我,是我本会成为的“我”,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我”;“社会我”是“驯化我”,是我需要成为的“我”,这是外在约束条件要求我成为的“我”。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我”不断战胜“天生我”的过程。而动画片就是人为了前者而对后者所失去的一种转移性补偿,即让后者所受到的压抑、损失、后者的希望或梦想、要求等在动画里加以释放或实现,以此来抵消“天生我”所产生的不快。当人的“天生我”想成全自己的时候,“社会我”就会敲“天生我”的房门,动画是当代人为确保达到文明而发明的“糖衣炮弹”。在人成为“社会我”的过程中,来自我周边的要素(社会的要求、道德的约束、法律等)不断催促自己去消除属于“天生我”的许多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天生我”的要求需要得到满足,因为“社会我”还没有足以强大到使“天生我”消失。动画是一种平衡策略,使得后者能以其他方式释放或实现。动画成为了“天生我”的寄托,承载着“天生我”想要拥有的一切,例如:《犬夜叉》、《火影忍者》、《龙珠》、《名侦探柯南》等中激烈打斗场面、背景、人物形象、性格表现、情节构思、审美设计等。这些使得“天生我”那些不能在当今社会中实现或释放的得以实现或发泄。这是动画存在的对于人的唯一价值。那么这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对动画感兴趣。为什么不同类型动画片会引起不同人群的注意,甚至不会引起兴趣?
不同的单个人所处的环境域不同,这就使得单个人中“天生我”和“社会我”所处的地位、要求、梦想等不同,对动画要素的寄托希望也就有差异。这就有以下假设:
1.社会中存在单个人的“天生我”处于自我实现状态,“社会我”对我影响甚小(罪犯的存在以及整容存在证明着这一假设);
2.社会中存在单个人的“天生我”在当今条件下无法或不能被准确加以反映,“天生我”的要求与当今动画要素(场面、背景、人物形象、性格表现、情节构思、审美设计等)的结合程度小;
3.社会中存在单个人的“天生我”不允许在当代环境域中通过动画加以实现或发泄;
4.社会中存在的单个我在不同环境域中“天生我”和“社会我”要求、希望不同;
让我们看一下新漫榜发布的《2017年10月第1周:全网动漫数据统计&TOP榜》中的一些数据: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01511/c99a817509da478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01511/f99292b7117d732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01511/c6789e8f0ad1230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01511/196d6786f9f13ce7.png)
这些数据证明了上文中的假设。不同类型动画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天生我”之间的差异;不同类型动画的比例则反映了现代社会单个人“天生我”需求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天生我”人群的比例。
在法治建设与德治双管齐下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我”不断增强,同时“天生我”被压制或约束的程度也就不断加大,针对不同时段“人”的两种“我”状态而制作的不同类型的动画数量也将增加或减少。
动画是“天生我”展示自身的舞台,是将在环境域中的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方式,他将自身的需求在限定的环境域中借用“他物”加以实现。夸张的表情、充满力量的激斗,唯美的场景、毫无约束的生活等等是人的内心的追求与向往。这是动画之于人的最重要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