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娱乐圈向阳花
观影四十年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

观影四十年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

作者: 水边上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21:28 被阅读6次

    下午打开电视,偶然看到央视以前的一期影评节目,画面上是前西德电影《英俊少年》,虽然专题片主要讲的是电影音乐,这部片子算是MV的先声,但对于我来讲,看这种老片子总会牵出绵长的回忆。

    和音乐一样,电影有很强的历史感,拍摄不同时期主题的电影,恰如历史演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波澜壮阔也罢,小桥流水也罢,都是一个个多维度的社会剪影,电影成为保留社会历史的一个载体;于个人而言,不同年龄阶段观看的电影,已经物化为个人成长中的养分,成为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特别是青少年阶段观看的电影尤为如此,因为这段时间也正是人的知识结构和三观长成的阶段,正如人的饮食口味一般来源于童年至青少年阶段一样。因此,每当我看到老电影的画面,总会立刻跳跃到那个时代的街景、衣着和沟沟坎坎。


    我出生于70年代初期,记忆中开始看电影是70年代中后期的事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肇兴,社会娱乐方式还很单一,电视机是少有的奢侈品,电影的生产虽然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但却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很多宣教题材的纪录片也是通过电影的形式发布(例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大量片子在影院播放),《大众电影》是十分强势与时尚的媒体。

    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真正为百姓喜好的娱乐形式确实不多。

    一是电影,除了剧场电影外,还有大量的露天电影。这一时期城市里各单位的电影包场很多,电影有时候就是单位里的一项活动。

    二是各种传统戏剧,有专门的剧场,逢年过节时还有在街区现扎台子的现场表演,过年时农村会有下乡的巡演。我有亲戚是市剧团的,所以小时候跟着看过一些戏,虽然看不大懂,但多少知道一些情况。现在农村里过年演戏仍然是一个保留科目,有点类似鲁迅笔下的《社戏》的情景,临近的城里、村里都有人来看,已经不再是单纯看戏了,有种仪式感。

    三是收音机里的评书,经典的如刘兰芳的《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等。最开始收音机也不是家家都有的,所以到播评书的时候收音机前往往聚好几个人一起听。

    那时候话剧、歌舞表演有时也有,但远不及上述三种的影响力。


    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看了很多的老电影,以至于后来回想起来,之所以看的多,主要原因是那时候我们那一带的厂矿单位经常组织电影包场,或者在家属区放露天电影(几乎每个单位的家属区都有专门的露天电影放映场地,有的还有室内电影院),我自幼在三线厂区长大,沾了免费电影这个光吧。至于何为三线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那是另一个容易带来复杂情感的话题。

    这一时期文革刚刚结束,社会气氛总体是乍暖还寒,有志之士正从巨大的创伤中挣扎过来,陷入深深的反思,文坛伤痕文学盛行,《第二次握手》、《灵与肉》、《人到中年》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这种思想折射到影坛,也诞生了一批好的反思主题的作品,我看过并且印象深刻的有《泪痕》、《戴手铐的旅客》、《小街》、《大桥下面》等。

    当然囿于时代背景,前述这些作品的反思是有局限的,整个社会的认识和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比而言,稍晚些上映的《芙蓉镇》,从剧本、制作、思想深度等方面就更胜一筹,特别是造反派王秋赦最后的嚎叫“运动了…….”,以及秦书田的“世道不变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是道理”,都足以让世人警醒,但愿后来者不走弯路罢。

    《牧马人》是把另一部引起广泛影响的电影,原著《灵与肉》的作者张贤亮是80年代文坛的风云人物,他是右派出生,被关起来20多年,作品夹杂着个人的真实经历,因而引起更大的共鸣。张贤亮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我读过的还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搬上银幕的还有《肖尔布拉克》,那也是碱水泡过的人生。


    这一时期电影中,与反思并行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改革开放了,最初比较多的是反映农村改革的题材,后来城市里企业改革的也逐渐多了起来,这类电影典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血,总是热的》等。


    译制片是这一时期的另一大看点,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了大量的国外电影作品,有一批网红级的配音明星,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熟悉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

    这一时期,前南斯拉夫的战争片很受欢迎,也是当年我看过的最过瘾的战争片了,典型如《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

    与前南、前苏、阿尔巴尼亚的片子相比,从西方引进的电影更彰显时代特色。改革开放早期,引进的外资主要来源于日本和香港,中日关系非常密切,这一时期日本电影影响很大,《绝唱》、《伊豆的舞女》、《追捕》、《远山的呼唤》、《望乡》等日本电影令山口百惠、三浦友和、高仓健、倍赏千惠子、栗原小卷等一众日本明星红遍大陆,成为《大众电影》封面的常客。

    随着电影带来的是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播,透过这个窗口,在闭塞几十年后,国人对通过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日期间,坐在日本新干线上感慨万千,他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这句话浓缩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即国人奋起直追的急迫心情。


    以上算是我观影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到了1988年就结束了。1988年某种程度上是王朔年,这一年先后有四部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即《顽主》、《浮出水面》、《橡皮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开始“浮出水面”并且影响深远…….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海棠小生:闲来无事刷屏幕,此君大作甚当夸;
        文思巧妙堪奇秀,碧玉莲花美无暇
        【吾已烹制上等香茗,祈待尊驾移步草庐为小生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本文标题:观影四十年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y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