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小城库特纳霍拉继续前行,便来到了捷克首都我梦想中的城市布拉格。有人说布拉格就是卡夫卡,卡夫卡就是布拉格。于是,那个因住过许多为国王炼金的术士们而得名的黄金小巷,就成了所有到布拉格来的人必去之地。
黄金小巷在布拉格城堡圣维特大教堂附近,不足百米几分钟就能走到头的小巷与大教堂恢弘的建筑相比不值一提,但它却因卡夫卡的名字而散发着光芒。
走进这个名扬世界狭窄的小巷,眼前是十几间不同风格相连在一起的小屋,每一间都那么独特,招人喜欢。五彩的小街像是用画笔绘出,若不是游人如织,一定会有种童话般的梦幻。
其中那间红顶蓝色的22号小屋,比相邻的房子矮一点,那就是卡夫卡曾经在此居住和写作过的地方。小屋的墙面开着一扇门和一大一小两扇窗,门口对于高大的欧洲人来说有点矮,要略微低头才能走进去。
里边大概有十个平方米左右,也就能转开五、六个人,现在是一家书店。长方形桌子上、靠墙的书架、还有窗口等,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摆满了各种版本不同语言的卡夫卡作品和风光明信片。来此的人大多是参观鲜有购买者,因此书店里那个捷克女人显得有些冷漠,甚至摆手不允许拍照。
卡夫卡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是保险公司的一名职员,由于对文学的热爱,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步入了文学的殿堂,而他的作品大都是业余时间创作的。1924年,卡夫卡因肺病无法吞咽食物,在饥饿中死去,结束了41年短暂的人生。
由于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比较混乱,所以奥地利人说他是他们的同胞,德国人说他是德国作家,捷克人对他也并不友好,这种由于宗教信仰、文化差异和血缘的民族身份认定,给他带来了危机和困扰,其实他是个生活在捷克讲德语的犹太人。
对于读者来讲,他是哪国人已经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属于全世界。他已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并列为榜首。有人说:他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也有人说: 他作品中的幻象世界看似不合逻辑让人费解,却是人类生存最本真的样子。
站在书店里放大的卡夫卡照片前,注视着他英俊脸庞上那双有些忧郁困惑的眼睛,我猜测着或许孤独才是他写作的真正原动力。他说过“为了写作,我想要孤独”,这写成Z样的22号小屋,或许真的满足了他要孤独的想法。
我想象着当年这个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是怎样下班后带着晚餐,在妹妹租来用作周末会情人的这个狭小空间,每天都要写到深夜,淋漓尽致抒发着自己内心庞大世界的情景。
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发泄后的内心宁静和片刻轻松,否则如何解释他委托好友布罗德在他死后全部烧毁其作品。庆幸的是他这个好友违背了他的遗言,替他整理了遗稿出版并替他立传,才让我们有幸读到他谜一样的作品。
在城堡脚下有座卡夫卡纪念馆,那是两栋低矮的红瓦房相连组成的一个庭院。庭院中间是个小喷水池,两个虚拟样青铜男人带着不屑和满不在乎的样子,裸体面对面站在形如捷克地图上小便射出一条真实的水柱,让人忍俊不禁。
不知是雕塑者走进了卡夫卡的内心世界,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展示了卡夫卡对捷克的不屑;还是根本体现着他本人主观的意识。无论是哪种情形,我想有一个词对这位雕塑家都太合适不过,那就是“尿性”。
卡夫卡几乎一生的时光都是在布拉格度过的,无论爱与恨,这座灵动的城市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尽管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成为文坛巨匠,尽管捷克人对他有着许多的误解和无知,尽管那些迎合旅游的贩卖和纪念品商业的媚俗并不是真正的卡夫卡,但他的名字已经和这座城市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他是布拉格一张最靓丽的名片和最佳商标已成不争的事实。
我们曾经无数次地探讨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过去我们会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活过奋斗过追求过,没有虚度”,现在许多人会说“人总归要死,一切都将变为虚无,生命其实没什么意义”。而卡夫卡却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