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成绩下滑,她把它归因为外人,迁怒别人,爸自己的退步,成就感低的原因合理化,无意识中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好过一些。长时间的内归因,向内攻击自己,是抑郁发病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朋友多,亲密感高,成绩下滑,不愿去学校,那就主推成就感。;如果孩子十来岁了还没有什么朋友,看得出来人际沟通链接能力不强,这个时候成绩不好,不愿去学校就需要先推动亲密感。
不怎么玩游戏,喜欢看情感类的电视剧,是为了替代性的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满足自己的亲密感。相比之下男孩子不学习喜欢玩游戏更多的是想获得成就感。
青春期之后的孩子,女孩对亲密感的需求高于对成就感的需求,男孩相反。
推动亲密感和成就感时,要在已有的资源中找例外并利而用之。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问题”父母。言传身教,家庭文化的熏陶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
昨天是老二四岁的生日,早晨七八点了我才想起来,打算一家四口简单庆祝一下,爱人喜欢热闹,开始张罗给孩子的舅妈、堂嫂打电话,还让我的父母,他的父母都过来,闺女一听也赶紧约她的同学。饭后爱人安排我去买菜,他有点小事办完回来做饭。我需要带着老二去买菜,去接我的侄子,想想我都急了,想发火。本来打算上午把买回来的几盆花换换土种上,然后带孩子找小朋友玩会儿。总之就是超出了我的心理预期,浪费时间,麻烦别人。
我的心情惹得爱人做饭时也闷闷不乐。静下心来细想,看似善解人意、不愿意麻烦别人的背后是自己不重要怕搞僵关系的原因在作祟。
不善人际沟通,老实不懂变通在和亲情打交道时体现的特别明显,和父母一家的关系还行,提及其它亲戚我有种想逃的感觉。最难受的是每年的拜年走亲戚,去之前心理纠结,真去了也能放开了,到最后想想还是煎熬。
这几天一直在和同学聊她抑郁的表妹,心疼,愤怒。这类孩子的早年到底是处在一个怎样受虐的心灵成长环境,才会导致今天的深渊。他们也在缓慢成长,也许穷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永远无法将这些印记抹去!怎不让人唏嘘!
同时也不能不佩服像岳老师一样这些做家庭教育的专家们,救人于水火,从源头去修正,防患于未然,利国利民。
写到这心里还是难受,为自己,为晓黎,为所有错过美好童年的孩子!也许现在去追究原生家庭的对和错已经没有意义,在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年纪里,唯有不断觉察成长才是正道!也许会走三步退两步,但只要坚持走下去,终归有所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