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受欲望驱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满足各种贪欲,小到好吃好睡,大到好奇好名好利……欲壑难填也得填、不停在填,而怎么填才好是人类无法逃避的终极命题。
从基督教的忏悔原罪,到佛教的净断欲望,从孔老师的“食色性也”,到马老师的需要层次论,人类一直在如何臣服欲望与如何驯服欲望间苦苦求索。
求索顺不顺畅决定我们活得顺不顺遂。不顺畅甚至失控时我们直接能感受到的,是各种糟糕情绪蔓延。或者悔恨着过去而抑郁,或者害怕着现在而恐惧,或者担忧着未来而焦虑,更有因对自己无能的羞愧而愤怒。
有人说活着是一场修行,具体修什么呢?就是修对情绪的良好管理能力。而情绪来源于欲望,所以修行,修到底是修如何满足如何管理我们的欲望。
从普世层面说,净断欲望并不是最佳目标,不是所有人都能修成正果,普罗大众练习合理满足欲望,在自我与他人利益间维持适度与平衡,也算对欲望的一种驯服。
活着不易,满足欲望途中分分钟掉坑儿里,摔摔打打弄一身伤,活得好不凄凉。幸好人比较容易长记性,为减少掉坑受伤,我们日以继夜地修炼武功,这种武功叫防御。
每个长大成年的人,都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防御招数组合,称为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指个体无意识的一种自动保护反映,这些机制大体上是由于“自我”要在个人冲动和社会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和谐,是个体应付或适应挫折情境的防御方式。
防御犹如心灵的围墙,既保护我们,也限制我们,它设置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边界。
防御功能良好有益于呵护自尊自信,对人格品质起保驾护航、完善促进作用,并且在随之而来的正反馈下最终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相反,功能不良的防御,会导致逃避、自我压抑、否定、扭曲,对生命质量与能力是一种持续损害。
由此可见,我们的防御功能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自己欲望的管理水平。那我们防御机制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从出生始,我们与外部世界接触互动过程中,为着适应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其中母亲对我们会形成什么样的防御机制起决定性作用。
每个人一出生,乍来世间,都感觉自己是神临人间无所不能,这种极致的无知者无畏叫做全能自恋。可我们真实是人呐,人间怎会容假神肆意猖狂,于是不怕你不服,各种修理层层叠叠就来了,还专治各种不服。
被修理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收起自己的猖狂,藏起自己某些本来的样子,给自己编织一件或精致或粗糙的外套,让一个看起来乖顺整齐、符合人间期待的我活于世间。
为什么说母亲对我们形成什么样的防御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呢?
初来世间,妈妈有爱的注视,温柔的抚摸,细致地感受并及时回应,快乐亲密的游戏互动,更多地去满足……总之被好的妈妈模式加持的小神兽,对外界的探索碰撞被柔和地接纳,和妈妈建立起来的亲密型依恋关系能维护住他的安全感,慢慢调整全能自恋,变成长大后的健康自恋,打下自信并信任他人的人格基础。由此形成的防御机制功能良好,边界灵活,能随变化和需要而调整。
与此相反,被忽略、被漠视,甚至被苛责、被慢待模式养育的小神兽,妈妈焦虑型人格特征或缺少感受能力而不能有效回应其反应,母子建立的是回避型或矛盾型依恋关系。安全感不足导致自卑的人格基础,由此形成的防御机制功能固化,边界僵硬难以改变。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功能不良与僵化往往因现实情形越来越复杂,而导致越来越不足以应付,最直接表现出各种情绪问题。
一个人的气质里岂止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最多藏着曾经怎样被妈妈爱着。
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成长过程中get到所有好技能,修炼成最高级武功。那不足的部分怎么办呢?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学习与模仿是我们完成社会化的自带功能。我们可以潜心揣摩别人是如何实践我们不足的那部分的,把他们当做榜样,通过向他们学习模仿来弥补自己这部分不足,提高自己这部分功能。
而要完成这种提高完善,关键一点我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怎样觉察呢?当感觉自己能力不足以应付现实时,试着向内探索,看一看是不是从小练成的防御武功需要升级了。
严重到自己无法解决时也别慌,有心理咨询师等着我们。好的完美的咨询师能提供一个类似好母亲的抱持性环境,不指责、不挑剔、完全接纳,让我们获得仿佛回到母亲子宫的那种充分安全的感觉,而敢于卸掉失效的防御,松动僵化的边界,勇敢尝试改变。
在与咨询师好的反馈与互动模式里,得到好的经验,建立新的、有效的模式,并把这种经验应用到自己实际生活中,最终完成成长。
活着就是最好的意义,而这意义正体现在自我对生命不停探索、人格不断完善的终生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日夜不停修炼武功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