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竞渡诗 》
唐 ·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二
端午节快要到了,忽然想读读上面那首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诗,是大唐会昌三年的状元卢肇写的。这首诗也叫《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袁州是今天的是宜春市袁州区。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考中状元之后在南京石溪驿观看龙舟比赛,并写成诗寄给袁州刺史成应元。
成应元在卢肇进京赶考前招待了同为举人的同乡黄颇,并且卢肇和黄颇是约好了一起进京考试的。黄颇的家庭比较富裕,卢肇比较贫寒。卢肇黄颇都是举人,都有潜力在会昌三年的省试中及第。但成刺史只留住了黄颇并为之设筵饯行,把诗人卢肇冷落放一边了。待诗人高中状元及第,这成刺史却又专门设筵款待诗人,把黄颇又冷落一边了。可笑人不?人之势利,眼光心胸,由此可见。这算得了什么?这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怎么会影响自强不息的诗人迈向璀璨人生的步伐呢?诗人在他乡做官,每每想起此事,也是一笑置之了,世情如此,何必计较。这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诗人在石溪这个地方住了很久了,也想起了端午节的胜事——赛龙舟,于是他兴致所到,援笔而就,写出了这首竞渡诗。
三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诗人在首联一开始平铺直叙,引出端阳佳节,由端午节引题到观看龙舟竞渡。石溪驿馆楼前应该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在岸边的人山人海里,诗人亦在其中,静待着龙舟大赛开始发动的那一刻。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这一联里的描写已经是在比赛中了。鼙鼓在龙舟的中间,击鼓者需壮汉一名或稳重的长者一位,双棒击鼓传声助威,两排水手听鼓点划桨。这两句是从远处的所见所闻写的。远远地听得击鼓声如乌云间传出的雷声一般隐隐作响;龙船前端的兽头凌空,船如利箭贴水,劈开的水波如白雪翻起向船两边扩散而去。这个兽头,一般是龙头,不然就不叫龙舟了。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这是描写龙舟赛进行到高潮时,表现了两岸上的观众群情激动,与龙舟上的鼓手,水手,舵手一齐大声呐喊助威并助力的场面。所有的参赛舟船在一开始出发时是并行的,慢慢地大伙蓄足劲齐心协力的上下拨动桨板,速度提了上来,舟与舟之间就渐渐地拉开了距离,象在高速公路上超车一样。这里的端午竞渡要比李易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场景要热闹迅猛得多,她的词里所描写的是几个女伴因在水上迷路而惊慌用力划船的场景,是女子们的玩耍;卢肇在这里描写的是纯爷们在龙舟赛上奋勇向前的胜事,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画面。冲开清波,如龙贴水面疾驰;击起浪花,远远吓得一大片的水鸟扑椤楞飞起。一场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竞技场景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注意,“譀”是生僻字,读作hàn,就是喊叫,吼叫的意思。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锦标一般是用五彩锦缎做的小旗帜,颜色鲜艳,用来作为对冠军的奖励,这可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所以沿袭到今天,锦标就成了体育比赛常见的什么什么锦标赛的赛事名字。向道是龙就是冲向大道行驶的是真正的龙;后面接上“刚不信”,这是诗歌中的特殊语法——倒装,正常的语序是“刚不信向道是龙”。一是加强语气,强调宾语,二是为了使诗歌的平仄合辙。此两句的意思是:刚才还不相信冲向大道飞驰的那条船是真正的强者,但现在它已经夺魁,赢得了锦标回来了。
尾联这两句含有双关的意思。一是它的本意在指荣获锦标的龙舟载誉而归,兴致勃勃;二则暗指本来为人中龙凤的诗人,是正人君子,勤学苦练,身怀大才,终于在省试上夺魁,赢取状元头筹,实至名归,衣锦还乡。正应了咱们中国人的那句俗语: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而作为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才是正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纵观诗人卢肇一生,真的以此为鉴,奉行一生。他是牛李党争中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却没有陷入混乱的党派之争里,始终远离这些政治斗争而又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每每任一方刺史,皆能赢得一份好名声,这不能不说他颇有智慧。相比大诗人李商隐,杜牧之总是陷入牛李党争纠纷,一生潦倒,卢肇的处世为官,真大智大慧也!
四
通常人们认为此诗是一首讽刺的诗篇,讽刺那个袁州刺史成应元目不识珠,见风使舵,是一个不折不扣,谄媚奉承的小人。
但在白马看来,此诗实则是一首励志诗。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需要万人齐譀的帮助,但这只是外在的因素,主观因素还是要靠自己努力拼搏,“冲波突出”,“跃浪争先”。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那种隐忍不发,奋力以搏的毅力和精神,并且充斥着满满的自信。诗人在及第后受到成应元的专门洗尘接待,与及第前对待诗人的态度截然相反,想必诗人也是接受了这类人心的炎凉而隐忍不发的。地纵然在心里给成应元贴上一个小标签,也不会去计较他这些小套路,因为以后的官场路还长,诗人还是懂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己身”的,这只是在他仕途人生中遇到的一个小故事或序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