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起床就溜进了小书房,在他的位置上各种剪、拼、粘、涂、缠。我以为他又在“创作”作品,就没有打扰他。我转战到卧室,开始十分钟的朗读录音,今天早上读的是《正面管教》第二章中的“赢得孩子”。快要读完的时候,孩子进来了,手里拎着用细线扎起来的三张红纸,纸张进行了简单的折叠。我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孩子安静,看他凑上来,我只好先按下了暂停。起初我以为孩子只是简单地求关注,那我就先听听孩子要跟我说什么吧!
孩子:爸爸这是我给你做的礼物
我:谢谢你,能给我讲讲这是什么吗?
孩子:(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送给你礼物是因为你要向我道歉,你不该拆了我的房子(用枕头在沙发上搭的),也不该打我。
我一时间呆住了,原来经过两个晚上和一个“愉快陪伴”的白天,孩子的情绪依然停留在周六傍晚冲突的那个时刻。尽管我们当晚在妈妈的协调下已经进行了沟通,相互表示了谅解,况且,周日一天孩子都在我一个人的陪伴下,很愉快地度过了一天。我已经毫不怀疑孩子已经理解了我因为他在垃圾桶撒尿这个行为上而生气,并且接受了我因为生气而将他的“枕头房子”推倒和用枕头打他这两个行为的致歉。
可以我明显被“打脸”了,孩子今天早上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你想得美,这事儿没这么容易过去。
对于周六跟孩子发生的冲突用简单的一句话描述就是:我感到权威被挑战的时候,用了暴力和恐吓的方式试图控制孩子。当时因为孩子没有午睡,外婆也被打扰,我则因疏于对孩子的约束而内心恼火,大脑盖子处于半开状态,上层大脑非常容易被下层大脑控制。
孩子在垃圾桶撒尿这件事,最初是他觉得好玩儿,后来因为看电视或者玩玩具到兴头上不想因为去厕所而错过。最早我们发现之后非常吃惊,但是也没有一开始就大打出手。反思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有过在车上用瓶子接尿的情况,所以他会有一种刺激感。孩子不会将在车上用瓶子接尿与紧急特殊情况划划上等号,并且还是父母允许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孩子:当我们的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停车是非常危险的,最好在出发之前就小便,路上也会有服务区,我们也可以在服务区的公共卫生间小便。除非是特殊情况,路上无法靠边停车,用瓶子接小便是迫不得已。实际上最好就不要出现特殊情况,不要给孩子制造情景选择,永远用统一的标准来执行一件事情。
孩子的失落难过情绪不会因为另一种形式的弥补而“凭空消失”,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整合记忆”一章中有提到“有时候父母会希望孩子简单地将经历过的痛苦经验忘掉,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教会他们以健康的方式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将痛苦的体验转化为力量与自我理解的源泉。”
再回到早上与孩子的交流
我:瓜瓜,咱们那天晚上已经聊过了,你还在爸爸的气吗?
孩子:还有一点生气
我:我已经向你道过谦了,你在垃圾桶撒尿这件事跟我推倒你的房子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我已经向你表示过抱歉了,我应该尊重你的劳动成果。你愿意让我跟你一起把房子再搭起来吗?
孩子:嗯,可以的
我:再说一下我用枕头打你,是因为爸爸太生气了,你不仅在垃圾桶小便而且还尿在了外婆的裤子上,我非常愤怒,而你一直躲在你的枕头房子里不肯出来,所以用枕头打了你。(与孩子建立右脑的情感联结后再进行左脑的逻辑表达)
孩子:你要是再把我的房子推倒,我就不送给你礼物喽
我:(抱住孩子)谢谢你的礼物,谢谢让我参与搭房子,这真的非常棒!相信你一定可以管理好自己,你现在还难过吗?
孩子:还有一点点难过
(与孩子的对话结束)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对于以下几个观念有了更深地体会:
1.纠正之前先连接
学习了正面管教往往我们总是关注与孩子的“连接”部分,好像无“连接“不正面管教。其实,无论是作为普通家长还是传播正面管教的讲师,我们对于”纠正“的理解与执行尺度都是千差万别的。对正面管教理念存在的最大质疑因素是”这些工具不管用“,相信抱着”使用正面管教工具教育听话孩子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多数人唯工具论,恨不得花的每一分钱都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用”治病“的心态学习正面管教。抱着这种心态的家长,绝大多数会收获失望,尤其是每当拿孩子跟邻居家相比的时候,往往会否定之前确认过的信念,转而再去苦苦追寻。常此以往,就变成了一个信念的筛子,什么都信,又什么都不信,到头来什么都剩不下。
正面管教以及围绕其开展的系列课程其实都在倡导“家长的自我养育”,因为没有人是天生完美的,更没有人不需要学习就能通晓一切。成为家长不需要经过考试和认证,但是但凡一个有点儿责任心的家长都懂得要为孩子终生成长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那么“纠正”是不是就要先从家长自身开始呢?《由内而外的教养》用的“整合”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意思。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先纠正(整合)自身,哪怕只是先停下来,反思一下自我,试着觉察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感受。
2.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迟做总比不做好”、“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这些被人们当成口头禅的话,往往是入耳不入心,为什么?——说得太范,不具体,不落地。自觉排队、斑马线礼让行人、公众场合不吸烟、不吐痰、不大声讲话,这些就比“社会公德、文明礼貌”来得具体、可量化实施。看书、线上课程、线下课堂固然都是学习的具体表现,怎么界定学有所成呢?我认为就是在面对错误发生时的态度。一般家长都会经历“觉知—痛苦(生存)—成长(发展)”这样的三阶段。
从原来一无所知意识不到错误,经过学习觉察了错误,有意识地去避免错误的发生;到后来发现作为家长无时无刻、无时无地没有错误,不学还好,学了尽是失望和遗憾,之前养育孩子就是觉得苦,现在又加上了痛,变成了痛苦。在事情变好之前往往先变糟,就是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要么回到起点,要么转到其他又从“觉知”开始。丹尼尔博士将这种情况称为“生存”时刻,不论是自己的错误还是孩子的错误,让你感到奋力挣扎的“生存”时刻其实正是教孩子获得发展能力的好机会。一个人的成长脱离不了具体的情境和事件,父母的成长往往就是在面对孩子的错误中获得的。将“生存式教育”与“发展式教育”相结合的可贵之处在于我们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和找机会,可以利用一切亲子共享的互动时刻,不论是紧张、愤怒,还是不可思议、温暖的时刻,都可以与孩子一起成为期望中的有责任感、关心他人、有能力的人。
所以,让我们感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美好的“错误”吧,感谢孩子令到我们成长!
3.行大于言
作为父母,如果问你最看重什么,相信以下两个回答一定会得到认同:成为合格的父母;希望孩子拥有无限发展的能力。在我们平静、清醒之时(就像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确实思考过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心智,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发潜能。用我们熟悉的话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在那些狂乱、紧张“把小家伙哄上床,然后飞车去看球赛”的时刻,我们只希望自己不要尖叫失态。
昨天开车带着孩子回家的路上,已经6点多了,肚子有些饿,孩子书包里还有一包小零食,我要过来想垫一下肚,然后关照孩子马上到家吃晚饭了。孩子马上回应我:马上吃完饭了,你还吃零食。我立刻停止了吃零食的想法,想让孩子回家好好吃晚饭,自己先做到的;不想让孩子喝饮料,自己也要先做到;想让孩子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就先整理好自己的个人物品。行大于言,就在点滴的小事当中。
养育一个孩子,就让自己重新活一回!
瓜瓜的枕头房子 瓜瓜在爱卡卡立体艺术馆做的长颈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