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人性化。 如果说早些年,经济学更多的是偏传统的古典的,那么近世纪以来,多名行为经济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其实也是社会运行更人性化的一个特征。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的思维决策其实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直觉思维系统,另外一套是理性思维系统。而我偏向于把直觉理解为一种是本能思维,具有直接,当下性。而另一种理性思维系统是超我。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向理性决策去靠近,但是因为理性的思考,要求一定的环境,因而比较费时费力,所以我们日常的行为更多用的是直觉下的思考和决策,因为这个更有效率。
认识到人的思维决策系统中有这么两套系统,就可以尽量做到就扬长避短。
比如给简单鲁莽的直觉决策设置一定的限制,同时助推人们向那个理性决策去靠拢。为了减少理性决策的难度,将理性决策的过程简单化,便捷化。前者是规避,后者是运用。
比如我在理性思维下的决策,锻炼身体,看书写作,陪伴家人,这些是很好的生活习惯。我决定要将以上良好行为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那么为了降低这种落实的难度,我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行为便捷化,形成一个不加思索的习惯,到时间点去执行就好。具体来说,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
认为健身重要,那么设定好一早起来什么时候去健身,什么时候开始阅读写作,工作,陪伴孩子。日积月累这些就成了你的直觉思维模式下的行为,而无需上升的理性思维的模式。
所以,有一个好想法固然重要,但其中一个重要诀窍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执行,去落实,这样才能给生活带来良性的结果。这个行为的实施路径越简单越好。找到最小化行为路径,以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去实现它,才有可能让这个行为持续的做下去。
我记得作家树上春树就曾经讲过,作为一个专业的作家,他是从不去等待灵感来找自己,而是每天伏案疾书,要求自己写到固定的字数。还有那个画呆伯特的漫画家,每天早上4:30起床,持续画了几十年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系列漫画。
习惯是对理性思维决策的助推。我们在充分的信息之下,作出理性的思考以及抉择,并将这个思考落实到行为上,通过给行为提供默认选项或者是减少行为落实的阻力,从而使理性思考的光辉可以持续照亮行为。
当然我这里只是谈的很小的一块。关于对行为经济心理学研究,落实到行为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这种思考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说到底这是一种工具,只是看这种工具 被什么人掌握和使用。运用到社会公共事物上就是一种如作者所说的温和的专制,对绝对自由进行的一定干涉。因为人的绝对自由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天性的,是没有约束,本能驱动,具有动物性。那么这种天性里面就一定有利有弊,需要扬长避短。通过认知去辨别自己天性里面好的一部分以及不好的一部分 。将好的发扬,将不好的直觉思维做一定的抑制和引导,这其实也是人通过对自我认知从而实现自我改造的一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