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那时候上大学,开了自已第一间画室,从此开启了我从事绘画教育的道路,刚开始成人儿童都教,但随着越来越多孩子跟我学习绘画,慢慢的发现儿童的世界非常神奇。
在2007年,我第一次发现儿童绘画能够构成一个特殊的沟通渠道,通往孩子的心理世界。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儿童绘画教育。
有很多年,我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儿童绘画教学法的实践。其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孩子,并且通过绘画心理学的一些手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儿童的世界其中,有一个叫作小思的4岁孩子,由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不得不接受医院治疗。命运似乎已经抛弃了整个孩子,但令人欣慰的是,孩子还没有放弃生活。
这个孩子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案例。因为当小朋友处于消极状态时,容易产生更多的沟通途径,让我们得知他们内心的感受。
幸运的是,在小思被诊断出疾病前,他对绘画有着狂热的兴趣。他是独生子女,所以当他狂躁的时候,或者产生矛盾的时候,绘画就成了小思发泄情绪的好办法。
绘画是发泄的渠道当他治疗期间,父母把他的作品会拿给我看,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绘画,而且不断重复的画着同样的内容:一辆红色的小车画在右边,会在旁边画上小乌龟,乌龟旁边会画花。更有意思的是,他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画面中周围环境的元素时而曾加,时而减少。似乎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能渐渐地平静下来。一开始我们并不确定导致这种变化地原因,但后来我找到了根源。
在他每次接触绘画颜料的时,他都会画汽车、或者透明封闭的房子,以表达他生病的状态、内心的恐惧以及寻求帮助的渴望。
在后来我们给他治疗的过程中,他会表达出愤怒、不想亲近别人。在课上的画他强烈的表达出了渴望呼吸的状态。他的作品会不断的变化。
我记得当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查他的这些画作到底想传达怎样的信息,从一些数据来测试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通过绘画心理分析他的行为表现,想要真正的帮助他们,首先就需要我们去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我渐渐能感受他的无力感、想要寻求帮助的状态,理解他,知道他绘画里所表达的真实感受。
这种理解孩子的方法并不是一种研究方式,而是研究结果,我们需要设身处地的高度同感能力。
在我跟医生共同配合下,我观察了小思20多幅绘画作品,包括他心情好时候,还有狂躁的时候,还有他痊愈的时候。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当他的乌龟画的大的时候,他的身体会虚弱,当他把乌龟画小或者不画的时候,身体状况会变好。
远处的风景总是那么美好我把一些数据给到家长,我们建议家长以将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放松,通过绘画心理的手法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当时的状态,这样可以帮助到孩子暂时缓解生病的情况。我们就这样,让家人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帮助他的家庭,这样的治疗手法,效果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