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反思的本质是对思之再思。那怎么样才算是反思以及如何做好反思,刘澜老师告诉我们,反思有四大要素,也即判断是否是反思的四个标准。
1. 抽身而出
反思,即要对你的思考进行再思考。这就需要你能够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你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感。就如领导力大师海菲兹的一个比喻,叫做走上看台,就是当你在比赛的时候,你能够从比赛中抽身而出,走上看台去看比赛的形势。
抽身而出,这很容易理解,但实际做起来很难。这个难是因为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受到好逸恶劳的本能驱使,遵循的是最省力法则,也就是怎么省事怎么来。
如果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思,已经有了一个想法,大部分人就会停留在这个想法里,不愿再进一步去对这个想法进行反思。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不怎么进行反思是因为懈怠。
如何抽身而出,管理大师德鲁克介绍了一种技巧,叫做反馈分析。这个过程就是,你在做一个重要决策之前,先把预期目标写下来,之后再把最终实现的目标跟预期目标对比分析。
这个方法中,在你写下预期目标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抽离,即抽离现在去看未来。同时这也会让你的思考有迹可循,就是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后面实际又会发生什么。
不过在时间上,这其实还是一种事后的反思。
2. 放下情感
正面的情感会妨碍你反思。我们对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会更喜欢,这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不愿意认为它可能是错的,不愿意对它进行再思。
上篇文章中提到事前反思的一个好方法是预演失败。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抽身而出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同时它也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放下了正面的情感,因为我们已经假定它会失败,我们也因此就接受了它不好的一面。
与此同时,负面情感也会妨碍我们反思,甚至是比正面情感更会妨碍我们反思。因为人的本性是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
对于失败,我们通常是不愿意去回想的,不愿意去反思的。
当一个人拿自己的失败去开玩笑时,有可能他就在反思,所以说讲笑话也可以是反思。因为一方面说明他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说这件事,另一方面说明他放下了负面的情感去坦然面对这件事。
3. 转换角度
反思的本质是对思之再思。思是一个角度,再思就需要换一个角度了。
怎么转换角度?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叫做换人思考。这与换位思考不是一回事。
换位思考是指你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换人思考是反过来问自己,如果别人在我的位置上,他会怎么做?而且这个别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具体的人。比如我的上级处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我的父母处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这个过程既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还可以在事后。
换人思考其实有助于你放下情感,更自然而然地做反思。因为换了一个人,他就不带有你的情感,他的反思就不会被情感的妨碍了。
4. 指导实践
思考是为了指导行动,反思是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指导行动。
老师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听这门领导力课程是不是反思?
根据反思的本质,以及反思的四大要素,听这门领导力课程不是反思,只是一种学习。
如果要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反思,那就要从学习出发,从学习联想到自身,然后再从自身抽离出来,放下对自己的情感,换个角度再去思考,最后用新的思考去指导行动。
留言区有位朋友的答案,我特别认同,引用过来:
听领导力课程不是反思,只能说拓展了你的认知。只有当你从课程新的认知中抽身而出,预设自己过去所接受的领导力认知都是错误的,然后站到老师的角度思考,过去自己接受的领导力认知为什么是错误的?老师传授的领导力认知为什么是正确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让自己彻底放弃过去旧的认知,放空自己接受新的认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证有效性。例如领导力为什么是带领一群人解决挑战性难题的能力,首先否定自己领导力就是领导岗位赋予的认知,然后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领导力是领导岗位赋予的这个认知不够全面解释领导力,有点以偏概全,而老师说的带领一群人解决挑战性难题更能全面解释领导力。最后既然通过分析反思认为老师的认知更正确,就要毫不犹豫抛弃过去旧的认知,接受新的认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去论证。
这才是真正抓住了反思的本质,对思之再思。学习领导力课程,如果想要把这个过程变成反思,那么大抵就是以学习内容为对象,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对自己错误的认知进行思考,再转换到老师的角度做进一步思考,最后在实践中去用、去论证。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思考、反思、行动的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