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片段通过讲述归因偏差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偏差。
作者说“基本归因偏差”就是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 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反过来也成立。
可能是因为拆书的原因,总是想去问一个适用边界的问题。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基本归因偏差是不是对一个不自信的人就不起作用了呢?或者说是在一个人不自信时候就不起作用了呢?
我想到的第一个反例就是自己,就在刚刚小煤球在训练营工作群里说有一个学习者抄别人作业I的部分,小六提醒是不是学习者没有明白这周作业的任务,经过沟通后,学习者确实是没有理解到本周的任务。小煤球说她有点生气,气我们的指令不清晰。我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想是不是自己工作没做好?指令没有传达清楚?
这与作者给出的“基本归因偏差”完全相反啊?!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有“基本归因偏差”失灵的情形,或者说我的这种情况叫别的什么归因偏差?
好吧,问题度娘。百度出来才知道——归因偏差分好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基本归因偏差,就是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高估内在因素,低估情景因素
第二种是活动者-观察者归因偏差。因两者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观察者往往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常规逻辑出发,如认为人就要说到做到,一旦发现不合常规就归因于行动者个人因素。而行动者则更多的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境。如迟到了确实是因为堵车。
第三种 自我服务偏差 即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除此之外还是性别导致的动机、观念、环境等归因偏差。
作者片段中说到的“基本归因偏差”更准备的说话也许叫“自我服务偏差”,而我对自己的归因叫什么更合适,好像也不太清楚。
但不管是哪种归因,都是不太好的,至少它们者或多或少的有以下问题:
1、浅层归因,对自己可他人的行为只从直接原因分析,而未从根本原因上入手
2、片面归因,在对自或他人行业进行归因时,不能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