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片子,我在18年才第一次看。在16年刚刚上映的时候,我就向往已久。源于一系列关于电影高技术的标签:“120帧”“4k”“3D”等等。还有一个最大的标签,就是导演本人。导演本人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身上那种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所创作的作品人物饱满,情感丰富而且细节满满。他的电影,如一眼泉水般,令你温暖如怡。
所以,当得知导演会用到这样的高技术的时候,会敬佩他的勇敢、实验精神;也会为之担心,怕失去他的本来特点。其实我这样的担心或许是多余的,李安导演一直是电影行业的卫士,身处电影行业空前发达的美国,技术创新与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早在之前的少年派中,他便积极运用成熟的3D技术,才让我们看到每个生动饱满的画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4034/ce9aca005a26219c.png)
说到底,再高的技术也同样是为电影本身的初心服务的,如果电影本身没有内涵,也只会沦为爆米花电影。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120帧:我们平时看到的影片,大都是24帧的,也许表达画面没有问题,但是会有拖尾的情况。而120帧,是原来影片的8倍,清晰度之高,画面之清楚,人物脸上的褶子都看的一清二楚。但这些不去电影院看是不会呈现的,这就是为什么看过大荧幕的人连连赞叹,而我们却感到平淡无奇。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4034/e2042305a74b4be6.png)
讲完技术,我们说说故事。大家难道不好奇吗?是什么样的故事需要导演用120帧来呈现?什么样的细节,需要我们来体验?120帧到底起到什么样的辅助作用?看到电影名字的话,也许很多人已经不自觉带入了英雄主义,反战,主流故事这样的字眼,比较羞愧,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看完之后,它值得我们抛开一切去重新审视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4034/37439a58156e5abf.png)
一群在中东当兵的野小子们受邀参加一场橄榄球的中场表演,他们刚刚从一次战争中脱身出来,而且他们敬爱的班长这才光荣殉职了。故事很简单,明线记录士兵们参加表演的流程;暗线则是记录他们的班长光荣牺牲的过程。在远离伊拉克的和平世界中,每个人都看似尊重他们,称他们为英雄,可是没一个人真正了解他们经历过什么。在几天前,比利还在和人肉搏,亲眼看着那个人死去。如今却让他们感受盛大绚烂的演出现场,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初到体育场,他们坐着豪华的悍马车,穿着干净的军装,还专门有经济人帮他们联系事情,有专门的人帮他们处理杂事。可这都是表面现象,经纪人在不停的打电话,说是帮他们联系人拍电影,帮他们处理杂事的人却一直忘记比利想要的头疼药。导演从未用直接的台词表现别人对他们的不在乎,但是这些细节,却足以堆砌出事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4034/ac1c4a2e4c953a52.png)
看似盛大实则是泡沫而虚假的中场表演继续进行,可是大兵的脑海中却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几天前濒死的画面:挚爱班长的尸体,被自己亲手杀死的敌人。这时候我们是透过他的第一视角去看这件事,120帧的镜头,让我们的感官也放大了好几倍。多么地讽刺啊,好大的反差啊,可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残酷而真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14034/8358f1387456903f.png)
比利的姐姐不想让他载受到战争的摧残,帮他拟造了生病证明,希望他可以远离伊拉克。生性温吞的他,本来是慎重考虑的,他的姐姐还过来接他。但是最后,他还是决定跟战友回去。这并不是英雄主义,也不是什么家国豪情。他们只是普通的人,矛盾的人,纵然很痛苦,也会坦然面对吧。我们其实都是普通人。正如片中所说,人总是要追求一些高于自身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