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马上到了,昨天在简书看到一个七夕三行诗的活动,真有趣味,大家纷纷留言,我好奇地读着简友们有趣的三行诗,认真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不短的时间在评论区凑个热闹,留下了10个字。今天收到了简书精彩评论的通知。这个活动的参与度可见。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七夕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日子”,银河之隔的牛郎和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这个节日增加了很多浪漫的色彩,多少人借此抒发自己的相思,演绎着爱的各种意境。
01 相思苦
世人皆知相思苦,却不知相思有多苦。
唐朝王建在《七夕曲》写到“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诗人孤独的相思苦,加上这河边的凄清寒寞之境,与“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凤玉露时”两句诗中珍贵相遇的美好时光相对照,表达情感的纯粹。
李商隐的《七夕》和《辛未七夕》都描写了相思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借用银河之畔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之美景,衬托自己思念另一世界的妻子的苦闷心情。“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相思无奈,只能依靠蜘蛛代为乞巧的民俗来释放自己的离别之苦。
明代德容在《七夕二首·其一》发出疑问“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她在意的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当然这与作者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02 望月情
七夕这天各地风俗不同,古诗里有很多记录了乞巧穿针习俗。
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家家户户一边赏月,一边对月穿针,红线已穿万千条。
唐代诗人李贺在《七夕》中也描述了望月穿线的习俗“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望着天上的缺月,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只能穿线乞巧针,渴望再相聚。
宋代杨朴的《七夕 》则对此习俗中的乞巧进行了意义上的发挥“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诗中两个“人间巧”有不同的意义,第一个是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第二个明显是作者对人间的一些投机取巧、尔虞我诈、缺乏真诚等现象表示不满,发出的感叹“人间巧已多”。人与人交往,诚信为本。

03 爱的艺术
爱,有千万种境界,有千万种艺术。对待爱,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宋朝秦观的诗《鹊桥仙·纤云弄巧》 写到: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和之前的诗词不同,虽然同样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也柔情似水,不忍短暂相聚之分离,但是,秦观最后一句笔墨一转,发出高亢的声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即使不能朝夕相处,也要忠贞坚守。这是一种爱的境界,是一种真爱。
宋代苏轼的《鹊桥仙·七夕》: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这首词借用七夕之事和晋人遇仙的典故,描写和友人欢聚的快乐及离别的感慨。但是全词摆脱儿女缠绵之情,展现的是潇洒脱俗的姿态,蕴含着无限的感慨。

“爱情有一千个动人的心弦而又各不相同的音符”,爱一个人,请把爱变成动词。七夕之际,愿所有相爱的人不再饱受牛郎织女相遇之苦;愿所有寻找真爱的人爱永相随!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