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即用古代语法写就的汉民族文章。自五四运动以来,一度被废止。进入新中国后,逐渐有恢复。但是,其重要性仍然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作为最广大的学习者的中小学学生,也多对文言文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基因,就潜藏在文言文之中;中国人的先天思想,就是用文言文写就。虽然基本上能找到的文本,都已经有了注疏翻译。但“读原典”才是学习的最根本方法,已是毋庸置疑的论断。只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深入第一层的世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本身的内容。而不是接受二道贩子甚至三道贩子、四道贩子的咀嚼后的产物。注疏翻译、评论鉴赏的作品,都是“咀嚼物”,可参考,不可照抄。仅《论语》一部,就有朱熹与王阳明的不同论断。二人皆是一代之精英,百世之大儒,又能抄谁?又该抄谁?
是故,读文言,解文言,思文言,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写现代文的同时,写文言。如此,深入到文言文之中,逐渐把握古典原著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力量。
那么,如何读文言文?如何让众人愿意读文言?孔子老人家早有办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是能够让大家从文言文之中体会到乐趣,或者至少能够一定程度上读懂,则文言文的光辉之日不远矣。
因此提出三个设想,以为基本之方略:
其一,品味结构之美。精彩的文言文大都行文错落有致,长短句交错,乃至直接如骈文者,华丽整齐。但有一定之语文能力,则能够发现形式上本身具有的美感。
其二,品味内容之美。文以载道,爱追求生活大道者,宜在古人之中寻找智慧。文出真心,爱感受生活美好者,可在古文之中体会凡尘。
其三,由浅及深,增加阅读兴趣。由现代文开始,逐步过渡到文言文。精彩的现代文,多少都会有些文言句词。读爱读的现代文,接近文言文。
读书,说到底仍一件私人的事。读文言文,更是如此。文言之中,有精华,自然也有糟粕。否则,前贤亦不至于全盘抛弃,以图西化。可时至今日,文言之中藏宝藏,已是显而易见。不读文言,如何深入学习?不读文言,无法寻得生命的根系,亦觉人生的漂泊无依。
读文言,品滋味。愿自己能在文言之中寻得答案,在先辈笔墨之中获得觉悟。于红尘浊世之中,建筑一片心海桃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