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半生缘》
今天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不知道是因为看了张爱玲的《半生缘》太过伤感所致,还是情绪周期又来造访。
早饭没吃,爬起来看书到中午,肚子饿的咕咕叫,却不想吃饭,吃了饭,明明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菜,却觉得又甜又腻,吃剩了几口实在吃不下去了。前几天还兴致勃勃地找工作,投简历,仿佛明天就要飞回郑州,顺风顺水。可是今天的我,起码现在,我是什么都不想做了,工作也不想找了。我就想安安静静地蜷缩在宿舍里,哪怕只有我一个人,一天到晚不说话,甚至一个月,我都愿意。我开始渴望一个人,一间房,自由的空气,静静地听歌,忘我地看书的那种氛围。大三那年暑假为了考研,我就是这样度过了半个月。那时候,我是有奔头的。可是此时的我,竟不知自己要做什么,对未来生出一种迷茫的恐惧。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资本去获得我想要的一切。坏情绪来了,也只有写给自己看,说给自己听。慢慢地消化,发泄,直到美好的心情出现。这样低落的我并不常见,却还是有的。
不去想自己的心情,便又想起《半生缘》里的世钧和曼桢。初遇的美好,敌不过一时的误会和赌气,一错过,便是半生。小说的结局让他们重逢,十几年的光阴,再见都已是时过境迁。曾经的含情脉脉化为如今的“我们回不去了。”“你幸福吗?”“我只要你幸福”,可是没有彼此的日子,会幸福吗?有多少看似的美满实则隐匿了无尽的愁苦无奈。生活的逼迫让你缴械投降,曾经的挚爱已然为人妻,为人夫。或许当初世钧隐约听到曼桢那发疯似的呼喊声再仔细听就会有所察觉,或许他看到曼璐给的那枚早送给曼桢的订婚戒指上的血迹斑斑有过一丝怀疑,又或许他对曼桢的信任再多一份,对他们的爱情再多一份坚定……那么一切又会不会不同?可是就算这一切假设都成立,他们就能步入婚姻的殿堂?就能幸福吗?
世钧父母因曼桢有一个曾做舞女的姐姐而深以为耻,世钧难道也不介意?他是介意的,否则也不会让曼桢搬家,尽可能和曼璐断了联系,不让父母知道。这一点上,世钧的懦弱可见一斑。即使没有曼璐和祝鸿才的狼狈为奸,没有曼桢母亲的助纣为虐,他们也不一定会结合,会有想象中的幸福。曼桢是可悲的,可悲到她的姐姐为了留住丈夫,把她作牺牲品,她的母亲为了所谓的声誉,让她认命,而她的爱人,竟如此地不信任她,一年的时间就同别人结了婚……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她该有的人生,就这样凋零了。这是个人的不幸,还是那一代女性的不幸?
小说里的女性,曼桢,曼璐,翠芝,文娴,除了文娴和一鹏的结局还是圆满的,其他女性没有一个不让人惋惜,惋惜之中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笔下多数女性的遭遇,身处那样一个时代,她们没有太多的权利把握自己的命运,没有自己的理想,有了也会被熄灭,她们在生活中窒息,在命运的掌控下妥协,一辈子过着别人眼中的生活。就像叔惠和翠芝最后的怅然若失,“有此生虚度之感”。如果半生之后,她们还有勇气去追寻爱,追寻梦想,这何尝不是后半生该抓住的缘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