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胃好端端的会反酸呢?
因为胃酸分泌得超过了它消化食物时需要的量,中医说“气有余便是火”,气就是功能,分泌功能过亢就要上火,这时候再吃酸、甜、辣的自然会反酸,因为这里火上浇油。
什么时候会过多分泌胃酸?一定是遇到难以消化的食物,比如脂肪含量高的、过甜的、刺激的,这些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要比容易消化的食物长,一进到胃里,胃马上察觉到“重任”来了,就开始加班分泌胃酸,好尽快腐蚀消化,让它们进入肠道。
所以胃反酸的人,大多有不良的饮食历史,很多人就是吃多了或者吃了不舒服之后开始反酸的。后来,就算他们改了暴饮暴食、饮食油腻的习惯,胃酸分泌的平衡点也已经被调高了,胃肠在消化时已经习惯了“杀鸡用宰牛刀”,因此,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胃仍旧很容易反酸。
还有的人觉得很冤,他们的饮食一直很精细,不吃油腻刺激的,胃也没接受什么“重任”,但还是反酸,这就要考虑情绪因素了。
胃肠是人体的“第二大脑”,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胃肠对情绪的敏感性在所有器官中仅次于大脑。我们听到了坏消息,就算到了饭点,就算之前已经饥肠辘辘了,也会瞬间胃口全失,甚至觉得胃里堵得慌。
情绪刺激让身体如临大敌,容易让胃产生错觉,以为又来“重任”了,加快胃酸的分泌。这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在医学上称为“应激”。现在患胃食管反流的人多,就是因为精神压力大的人在不断增多。
既然是胃酸分泌太多了,抑制胃酸分泌不就能解决反酸的问题了吗?的确,这就是现代西医治疗反酸的常用办法。但问题是,反酸是身体在“说话”,在告知你“胃里太热了”,抑制胃酸分泌等于让身体“封口”,身体“说话”的原因并没有被去除,抑制胃酸的药物停用,胃不再被“禁言”,就又会开始以反酸的办法“呐喊”了。
要想让胃与身体相安无事,就要去除反酸的原因。一要调整饮食,二要安抚情绪。
既然胃里已经很热了,我们对酸的、甜的、辣的这些刺激性的食物就要有所节制,因为这些食物是热性的,会让胃按“如临大敌”去处置,胃酸分泌就会多。而清淡的、软烂的,甚至没什么滋味的食物,胃对其可以平淡以待,自然不用动用过多的胃酸。
除了饮食,中医治疗反酸一定要健脾、和胃。其中,健脾容易理解,因为胃的负担重,健脾药比如白术、陈皮之类的,可以帮助分担。和胃,其实就是与肝讲和,让肝不再“欺负”胃。
中医的肝对应木,肝的秉性和木一样,是宁折不弯的,所以肝最怕的就是郁闷,郁闷就要肝郁,肝郁没处宣泄就要憋出火、憋出热。在五行中,木克土,脾胃就属于土,肝郁憋出的热就要迁怒于脾胃,让脾胃生热,典型表现就是胃反酸。反酸的人时常能觉出胃的烧灼,确切的说法叫“嘈杂”。《黄帝内经》说:“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要减轻这种热,必须从肝郁的源头入手,中医对此有种专用药,就是“左金丸”。
“左金丸”里只有两味药,一个是清胃火的黄连,一个是能疏肝解郁的吴茱萸,黄连的用量是吴茱萸的5~6倍。用黄连不仅因为它能清胃火,还因为肝克脾,脾胃是肝之子,肝郁的时候,通过泻其子,对肝郁也有疏解作用。再加上吴茱萸的疏肝之力,虽然才两味药,对反酸却标本兼治了。
除了左金丸,药店里还有一种药叫“加味左金丸”。
它是在左金丸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疏肝药物,针对反酸,而且肝郁病状明显、脾气暴躁、时常气得胃疼的人。“加味左金丸”不仅能治酸,还有更显著的和胃效果。
胃酸(gastric acid)指胃液中的分泌盐酸。人胃是持续分泌胃酸的,其基础的排出率约为最大排出率的10%,且呈昼夜变化,入睡后几小时达高峰,清晨醒来之前最低。当食物进入胃中时,胃酸即开始分泌。胃在排空时pH值约在7.0~7.2之间,当食团进入胃中时,pH值可降达2~3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