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情的理解

同情的理解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9-19 09:47 被阅读187次

上次提到孩子的社会情感,也就是孩子走出家庭,走进学校等公共场所,展开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就有些孩子会出现问题,表现为不能完成任务或者不守纪律等,简单说就是社会情感意识不强或者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这就显示出家庭教育或者孩子成长发育的问题。

这里从成长发育问题入手,揉合说教育问题。

尤其是低幼的小学生,有一种“病”叫作“多动症”。这类孩子总是管不住自己,不时的制造麻烦,很难专心的学习。一些医生,应该叫半吊子医生,喜欢下诊断:“这是多动症。”不管怎么样,医生毕竟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给父母带来无尽的痛苦,孩子更是首当其冲,被老师严厉的管束,被同学歧视,更可怕的是孩子自己也把自己当作病孩子,从而压抑了其内在其他潜能展露与发展。

其实,诊断多动症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在任何领域(比如打游戏)沉浸5分钟,才可能是多动症。按照这个标准,太多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其实都是误诊。

当然,好动的孩子跟听话、表现得很乖的孩子相比,确实有些在发育方面的“不足”,即自我的控制力不如别人好,这有一定的生理性。但要明确的是,这种发育的滞后,并不影响其智力发展,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学业或者诸多技能优良的孩子。而且,这种所谓的好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的消失。

换个角度讲,这种“多动”很可能蕴含着好奇和思维的敏锐,这反而是与众不同的优点,这就需要有慧眼的父母和老师珍惜他们,保护他们。

哲学家笛卡尔小时候体弱多病,校长就允许他睡够了再上学,这有效的促进了笛卡尔深思习惯的发展。

老师的换位思考,也就是共情(这本书翻译为同情,大家不要误解为可怜),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

说到孩子的发育,还有一类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所谓的多动就是其中一类,还包括运动不协调,不能整合看到的事物等。单说最后一点,比如“都”字,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很容易把字的左右写反,而且告诉他纠正之后,还常重蹈覆辙。有些父母就会认为这类孩子不用心,其实是冤枉,他们不容易整合事物,是内在的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那是不是就“没救”了呢?

这种担心就是把问题扩大了,研究表明,这类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更为重要的是,这类孩子的思维一般没有问题,也就是能正常的学习,能很好的领悟知识。大唐双语River班就有个孩子,曾为读写困扰,但经过老师的同情(共情)的理解与帮助,经由丰富课程的浸润与启发,这个孩子的读写已经不再是问题。

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没关系,关键是面对问题的解决策略。

这就指向另一个问题,也就是不要孤立的看孩子的问题,问题的背后是整个人格的发展特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有一个心理问卷,要帮助一个孩子,首先要经过全方位的了解,比如是否在合理的时间内学会说话和走路?是否特别依恋父母?是否惧怕独处和黑暗?是否尿床?对人和动物是否有耐心?是否丢失书本和练习本?他是家里的第几个孩子?家庭成员是否有酗酒者,是否有神经衰弱者,是否有人死亡等?孩子是否有生理缺陷?……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的罗列这些问题,是想说明孩子的某一问题背后可能有非常复杂的因素,只有全面的掌握孩子的人格特质,才好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

还有一点就是潜意识问题,人的潜意识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一个自卑的人很可能通过自吹自擂的方式表现自己,以对抗内心的卑微。但不要认为他们是有意识的这样安排,不要认为是理性的行为,这些都是潜意识(理性不知道,也就是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对生命的保护,这类自卑而自大的人,属于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个性,一旦理性上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很可能活不下去,潜意识是保护生命的,它以自大的方式来保存生命。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是心理学的理解。与之对应的就是,心理学里没有道德问题,只有心理的“补偿”,可能表现为“变态”即非正常状态,但绝不是有意识的缺德行为。心理学只有一类所谓的“缺德”者,那就是反社会人格,其实这类人更多的是病。

一个孩子也是这样,他的一些所谓的不良行为,与其说是不努力,不上进,极端的现象是自暴自弃,不如说是潜意识对生命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防御机制。所谓的教育,就是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给予同(共)情的理解,然后施以援手。

(《儿童的人格教育》阅读笔记之二)

相关文章

  • 同情的理解

    上次提到孩子的社会情感,也就是孩子走出家庭,走进学校等公共场所,展开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就有些孩子会出现问题,表现...

  • 朋友

    朋友,同在感!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 高级的善良也出于共情。

  • 2021-03-10

    朋友就是相互存在,又互不干扰,在一起时不感觉约束。 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 同情等于慈悲。

  • 该“心疼”的新教师们

    “心疼”表示我对新教师们的同情,或者同情式的理解:理解他们的不易、理解他们的懵懂、理解他们的迷茫、理解他们的无助、...

  • 同情理解

    思考时,在心态方面我们既要提高无情批判的警觉性,又要遵循同情理解的善意原则。概括言之,即:无情批判,同情理解。 无...

  • 2017-10-16

    仁,同情,理解,沟通,默契,和谐

  • 关于理解和同情

    理解基于同情,而同情则是相似经历的感同身受,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不同,所以时常而有的孤独感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宿命,所幸我...

  • 类比——同情之理解

    向别人解释一个没听过的概念,除了下定义举例子之外,类比是常用的方式,用熟悉的事物做类比,似乎能给人一个熟悉陌生事物...

  • 工具之四~~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以同情和理解回应孩子犯的错误,而不是说教、羞辱、泼冷水。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同情和理解,并把错误...

  • 知识

    理解,同情, 做好自己。 给予,回报, 继续生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情的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mb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