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87号暖阳录共觅美好专题
《天国梦魇》与《God’s Chinese Son》读后

《天国梦魇》与《God’s Chinese Son》读后

作者: 程序员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23-04-17 14:21 被阅读0次

这次两本书读得很慢,尤其是第二本,读了超过3个月。自己翻了一下上次写的读后感,关于城市化的比较阅读是3月25号的事了。最主要两个原因,手机上刷短视频和打游戏的时间比较多;另外就是史景迁的书读起来确实不容易。

《天国梦魇》是人大政治学教授张鸣的作品;《God’s Chinese Son》是史景迁的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太平天国的,但是视角和手法迥异。

太平天国的历史研究是建国以后历史研究中的“五朵金花”之一,重新定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中共领导的,以农民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历史的基础。这场离我们最近的,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外来宗教作为思想动力的农民起义,在中学历史中简练,而言之凿凿;但是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后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曾左李可能泯然众人;开中国现代化风气之先,并反复执牛耳的上海可能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才能上位,或者就沦为苏锡的一个补充。太平天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值得关注,也应被关注。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张鸣用的随笔,而史景迁是工笔史。

张鸣虽然是历史系科班出身,但是干了政治学的营生。其本人也不讳言在著史上的欠缺。但是时下中国,对于近、现代史研究,首先要有求真和感言的勇气。随笔的方式更有利于作者观点的呈现。与其说张鸣选随笔是一种技术上的妥协,倒不如说是一种胸臆的直抒。

史景迁一如既往地坚持了Non-fiction的写作,而且是一如既往纤入毫厘的工笔式写作。全篇几乎没有作者明确的个人观点,但是翔实的细节,又生动地为读者勾勒出鲜明的观点。读史景迁的书就像看中国画的手卷,徐徐铺开,娓娓道来,幅幅精彩,直到终结,才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更大的构图(叙事)贯穿全卷。

对于Non-fiction写作而言,历史是最难写的。尤其像太平天国这样浩繁的运动,其史料如山。尤其是像史景迁这样的大家,出手之前必定阅遍充栋的文献。有官方,也有民间;有公文,也有私札;有当事人,也有旁观者;尤其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当时西方驻华外交官,雇佣军的文献,是其近水楼台的优势。本书背后参考文献的索引,占到全书篇幅的35%。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选取,如何组织就是一个史学家,也是一个作家的功力了。作者以书名点睛,仅仅抓住上帝中国之子-洪秀全这个题眼,以编年史为叙事主线,从自己,朋友,师长,属下,亲戚,敌人,盟友等相关方的角度交叉描写,尽量还原一个立体,客观的洪秀全,并以洪秀全提领出一个太平天国。而这个天国的关键就在于它是一个中国的天国,而非西方的天国。

从视角来看,张鸣是析异求同;史景迁是拨同见异。

在张鸣看来,尽管太平天国是中国第一次用舶来宗教,而且是当时先进文明的宗教作为思想动员和武装的一次农民起义,但是其本质还是跟历来的中国农民起义是一致的。王朝更替的思路没有变;建政以后“吃饺子”,没有根本制度创新的本质没有变。而此后中国历史还不断重复着很多跟太平天国如出一辙的现象,所以作者最后一章用了“没完没了的尾声”。作者这书是写给中国人看的。

在史景迁看来,太平天国使用了所有西方人都熟稔的《圣经》作为思想武器,但是此《圣经》非彼《圣经》。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洪秀全对于圣经的接触和理解,以及历史上洪秀全几次重大的圣经修订,或者说是篡改。既交代了其篡改的动机,也跟圣经原文进行了逐词的比较。核心就是想说明,同一个上帝和同一本《圣经》的名下,实际是完全不同的价值主张。在史景迁编年史的叙述当中,始终关注当时西方对中国政策和行为所形成的宏观影响。正是因为西方,尤其是英国的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的管制能力和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为太平天国的发端,发展到灭亡提供了对应的历史舞台。作者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看的。

张鸣对中国历史自近代以来不断重复犯错的诘问,正应了史景迁的《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的未尽的search; 而史景迁用西方人经历了太平天国最后日子所描述出的从未见过之人间地域,应了张鸣《天国梦魇》中的梦魇。虽不算殊途同归,但也有惺惺相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国梦魇》与《God’s Chinese Son》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mw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