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发生了,或者一个想法在作家脑海中产生,要叙述一下这个故事或将想法变为一个故事,要去讲述这个故事应是有很多的选择的。叙述者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综合运用多种人称。哪种人称较好呢,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可说是各擅胜场,第一人称的增强真实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第二人称的便于抒情,拉近与读者距离,第三人称的方便多角度多方面的叙述。肖洛霍夫的小说,更多的是用第三人称叙述。《我是有家庭的人》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同样的题材,体裁,这篇有其沉痛之处。同样的题材,一个家庭内部出现了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也有支持哥萨克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家人之间怎样相处,外人怎样利用这种差异。其表现的人性的深度是不同的,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是不同的。有一些只是表面化的表现出政治立场的差异,排斥了亲情。有的虽关注了亲情,但遇到政治立场的差异时,那种情感似乎荡然无存了。唯有《我是有家庭的人》,这一篇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苦,悔恨。我想这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不无关系。当然,即使不用第一人称,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有深度的好作品也大量存在。
再就是叙述者的身份,小孩,老人,精神病患者,这样的选择也颇值得玩味。《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就是用的精神病患者的视角去讲述故事的,讲那病态的疯狂的封建时代,颇有警醒作用吧。《孔乙己》的故事讲述者是个有同情心的涉世不深的年轻人。用儿童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如肖洛霍夫的《小野鬼》。选择哪个身份的人,哪个年龄的人,来做故事的讲述者,作者自是有一番深思熟虑的。
故事都是有它本身的逻辑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逻辑未必那么明显,发展的过程未必那么明了。读小说时,试着去总结出小说的逻辑,更好的去理解人物,吃透情节,把握主旨。这逻辑是历史的逻辑,向着光明前进,是生活的逻辑,生活实苦,没什么道理可讲。人总得顽强的活下去。
故事讲述时,哪些详细的讲述,哪些简略的讲述,哪些压根就不涉及,这里面也有很多的讲究。《荷花淀》讲述的荷花淀开始组织大部队,到女子也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斗争。时间跨度有夏季秋季冬季。作者详写了一个月夜,一个晌午,其它的都是几笔简单带过。详写的这两个情节中,已经丰满的展示了白洋淀年轻的小媳妇们的群像,在爱着,劳动着,在成长着,战斗着。
在讲述故事时,可考虑的角度真是不少,可变化的角度真是不少。而这些地方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应细细的玩味作者的这些匠心独运之处,看这种写法的源缘,看这种写法的巧妙作用,看这种写法作者运用的怎样,怎样运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