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6.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学《伤寒论》比较好玩也比较麻烦的是,如果病人不及时吃药,你会看见他的病症从太阳病「麻黄汤」症,变成少阳病「小柴胡汤」症,再变成太阳与太阴同病的「小青龙汤」症,最后变成少阴病的「真武汤咳嗽版」。

两天时间开出四五个方子,这样跟时间赛跑蛮好玩对吧。
但换方抓药还是比较麻烦,所以要及时吃药嘛。
打喷嚏流鼻涕一天时间过去了,开始有点想吐想吐,有点烦,焦躁,脉开始变急数了,这就是太阳病向阳明病传过去了。
当然,生病都是乱生病,病情也会瞬息万变。
有人刚感冒,第二天早上就变口苦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下午又变成喉咙痛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后面接下来这些传来传去的条目,主要是告诉我们伤寒传变的可能性,伤寒在不同区块(六经)里面有什么不同症状。
脉证相参,照书吃药。
【6.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宋本《伤寒论》没有《温病篇》,所以有了后世的《温病条辨》,也是从太阳病写起。
我们看桂林本《伤寒论》的《温病篇》。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从桂林本《伤寒论》的《温病篇》结构来看,温病是乱发的,没有从这里传那里的说法;要不然就是没有治好,病位固定在上焦、中焦或者下焦。
太阳病,发烧而且口渴,不怕冷,这是温病。
这里说的太阳温病,跟太阳病中风和太阳病伤寒的区别在于,口渴和不怕冷。
发汗后,身体热大发了,叫风温。
我们看一下《伤寒论》是如何解释风温的。
【4.15】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
《伤寒论》这个条目里提到的「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跟《辅行决 脏腑用药法要》的「小阴旦汤加丹皮」是同一个方子。
《伤寒论》解释风温的原因是这个人体质本来偏热,然后中风了,脉会浮,浮弦而数。
加上条目【6.6】所述症状:会多汗,身体沉重,困顿喜欢睡觉。然后会打呼噜,说话不利索。
体质偏热的人,体液会比较少,所谓热邪伤阴。如果再去发汗就会伤体液,只会烧得更厉害,到处发炎。呼吸声音比较粗重,说话不利,推测是气管咽喉发炎了。
发汗后又被用下法,那体液就伤得更厉害了,小便都会木有。甚至眼睛不会转,大小便失禁。
体液伤到肝阴和肾阴,肝为木,木曰曲直。伤了肝阴,树木就没有弯曲,只有直愣愣的了。又肾司二便,伤到了肾。大小便没人管,乱套了。
再去烤火……天啊,这是要往死里整的节奏。烧烤当然会更干了,血都会逼干,焦黄还是轻的,严重一些就直接抽搐痉挛了。搞了一次还好,要再搞只能死给你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