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三集说得有些沉闷,把写文章这事儿聊得稀散,这集我想聊点儿轻松的,特意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我是真喜欢,就是喜欢,毫不掩饰,面不改色,莫名的喜欢,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一见钟情,语无伦次!
这首诗是我不想听老师在课堂上念经时或是无聊时,在课本或笔记本上龙飞凤舞地画得最多的一首,次之是刘禹锡的《柳枝词》。
这两首诗都是神品,主题相近且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这个有机会拧出来单聊,在这里扯多了就有些偏题。
说回《题都城南庄》,这首诗我已不自觉地在我为数不多的简书更文中提到过两次,一次是在【那些年爱过的诗句】里,一次是在【雷公寨上起清音】里。
有一年,我还专程跑到西安南城一个叫西坡的地方看十里桃花。跟崔护看到的是不是同一片桃花,我不确定,但位置差不多,结果也差不多,我也没看到“人面”,也写了一首诗,不过现在记不得了。
为什么喜欢?当时说不清,现在也说不准,但现在可以掰扯掰扯了。大概是因为这首诗简洁明快且又意蕴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吧。
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僻或难写的字,总共28个字,“人面”和“桃花”还重复用了两次。重复就重复吧,重要的话允许说三遍,可你倒是交代清楚呀?人家啥也没说!
“人面”长啥样,你猜;“桃花”怎么个好看,不说。找人家有啥事儿?是想“倒插门”还是想还人家的瓢?不告诉你!
只是自言自语地来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别人得把耳朵贴在门缝上才能听清,即使有人知道“人面”去了哪儿,你不打听,别人也不便多嘴呀!
然后,没有然后,没等来那句“追寻你到天涯海角”,而是等来了“呵呵”两个字,哥们儿这是几个意思?到底谁笑谁呀!
就这么轻描淡写、欲语还休,把人搞得一头雾水、七上八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故事,可人家就是滴水不漏。
不说哪行?我自己琢磨,慢慢猜,找背景,找线索,把这几个字翻来覆去地推敲。
有没有结果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诗算是刻在心里了,抠都抠不出来。
有些东西就怕猜,猜来猜去,就上心了。相反,有些东西经不起试探或检验,试着试着,心就凉了。
而往往一些美妙的体验就藏在猜与验这两条边界线之间的区域,谨慎地乐观着,“又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这首诗给人的乐趣便是如此,把读者心里面那点儿“小九九”拿捏得死死的。
这是比较粗俗的解读,当然,“俗”也不能赖别人,这首诗就这么几个常用字,没上过学的人都能做到张口就来。但话说回来,这首诗就连俗人都这么上心,自然会流传千古。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我得承认我念过几年书,识字量远远多于这24个字,我得聊点没那么俗的,说说这首诗里蕴藏的美。
首先是朦胧美。诗中点到了一些人们常见的事物,但引而不发,留给读者去想象和联想,也算是留白。
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千种“人面”和“桃花”,一千个爱情故事;每个人读出的都是尘封在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人面”,那树“桃花”,那个故事。
其次是含蓄美。这首诗里的主人公是比较低调的,是那种漂洋过海来看你,见面却说:好巧呀,你也在,我出差路过这里。而就是这“一低头的温柔”,让人动了恻隐之心。
然后是凄凉美。“人面”没见到,“桃花”还在笑,物是人非,万念俱灰。这种不圆满的场景总会搅乱读者的思绪,跟着拧巴起来(这也是悲剧的爱情故事能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再是绘画美。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勾勒出两幅相互映衬、对比的画面,一幅是“去年”,一幅是“今日”,都有“桃花”做背景。一幅的焦点聚集在“人面”,是完美;一幅的焦点聚集在作者的背影,是凄美。
最后是表演美。在这首诗里,在这首诗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作者是一直在动的,一直在表演。走近,推门或在门缝里窥探,转身退回,沉思,看桃花。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演技!心里一边默念着:这人不知道跑哪儿去了,算了,碰不到说明没缘分,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难过,一点儿都不难过!
可盯着桃花的眼晴,却在任凭泪水恣意流淌!借着桃花遮掩,不让人看见,恨不能来个水漫金山,让所有桃花随着泪水西归。
这首诗里蕴藏的美还有很多,但真不能再掰扯,字数又多了,今天也扯跑题了,偏离了预定的轨道!
我上集结尾留这个命题,本是打算把诗中的“人面”和“桃花”替换成“作者”和“文章”,来聊一聊作者与文章以及读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
不曾想一上场就飘思乱飞,信马由缰,后来发现已偏离太远,实在是拉不回来,那就这样吧,飘到哪里算哪里,反正都是飘!
下集预告:【文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小五手绘助飘【文说】这个话题,旨在说说个人对文章的一些感觉和感受,既然是说,又是飘文,不免有写得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海涵,欢迎友友们在评论区讨论、议论、提议、拍桌子、扔砖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