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扰,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忽视最真实的自我。而自我知觉,就是不断摆脱外界的影响、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我们洞察别人的思想,吸收别人的思想,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最终追逐的就是别人的影子,思想成为他人的映射,却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正如《悉达多》所说:“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极少数人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真正的幸福,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悉达多渴望体验尘世生活,向名妓迦摩罗学习爱情,向富商迦摩施瓦弥学习做生意。前者给了悉达多情欲的极乐体验,后者则带着悉达多步入商界,学会赚钱和花钱。他利用自己思想、等待与斋戒这些技能指导生活,并获取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岁月如流,悉达多在饱食丰衣的日子里几乎察觉不到光阴的流逝。然而他逐渐沾染了世人的幼稚与胆怯、贪婪与懒惰,堕落于世俗的爱欲与财富。
他不断寻找刺激,试图在醉生梦死的寡淡生活中找到一丝波澜。他沉溺于赌博,对乞丐不再仁慈,对施舍毫无兴趣,也不再借钱给求助的人。他学会的恰是他年轻时最难接受、最蔑视的东西。可悲可叹的悉达多只剩下衰老和疲惫,曾经视为真理的世间,如今却是枷锁和负荷。一遍遍填满欲望,又一遍遍品尝孤独。
朱德庸说:“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样,当它被挤出来之后,就很难再挤回去。”过度膨胀的欲望,让悉达多迷失自我并陷入无止境的贪婪中无法自拔。悉达多选择了逃离,再一次成为一个修行者。他厌恶那自我放弃、自我毒害、自我折磨的自己,于是滋生了求死之念。在绝望地准备跳河自杀之际,他荒芜的灵魂猛然苏醒。他意识到,只有经历过心理上和生理上真正的体验,才能做到真正的断绝。他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了尘世的一切,也庆幸自己经历了它们。
诚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言:“生活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体验。”真正的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我是我接触过的人、碰到过的物、感受过的欢乐、迷失过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没有体验,就永远不会有觉知。人生是一场修行,红尘就是最好的道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