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作者: a52b92a89e3b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3:48 被阅读65次

时隔近一年,我终于给儿子剪了一次指甲。

有经验的妈妈一定知道为什么?对,他咬指甲。

幼儿园大班时候,儿子幼儿园班主任休产假,他们原班被拆分到其余班级。而他和五六个原班同学就这样被分进了C老师的班级。原本活泼开朗的儿子,被划分到破坏班级纪律,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队伍,全部年级组将近200多人的孩子中只有6人。期间因为欺生,孩子被冤枉过,冷落过,我选择了息事宁人。也许就是我的这一决定,成了伤害儿子的帮凶。

有一天晚上陪孩子玩,我发现他的指甲被剪到都露肉了,我问他谁剪的,他说是C老师,我问为什么?他说C老师说防止他挠别人。我没做任何行动,因为大班了,开始讲幼升小的文化课了,他所在幼儿园的师资力量雄厚,如果因此退园,我也很担心他接下来的学业安排。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才猛然发现,他的指甲怎么不长呢?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他在偷偷咬指甲。

老二每天哭闹,老公得了严重的胃溃疡,面对他每天突然日益增多的作业,我当时一定是非常焦虑的,现在想起来,儿子当时腹背受敌,在学校有一些不开心,回家还要接受我的暴躁。

随便一查就知道,咬指甲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可在当时的我来说自顾不暇,我从来没有想到问问儿子,你到底因为什么咬指甲?

看见《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想看看内容,总觉得这个时候可以帮助我。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作者是来自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A.H.布拉夫曼医学博士,他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达50年之久。在玛丽王后医院,他常年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每周见面会。在温尼科特基金会的赞助下,他在伦敦大学医学部的心理学院为学生主持了好几年的临床培训课程。期间,曾出版《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还发表了各种关于临床医疗主题的研究文章。他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非常简洁生动,里面通过24个活生生的例子,让身为读者并且已为人母的我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其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无法克服自己的焦虑,于是就通过外部症状来寻求帮助。这是一种表达自身苦恼的语言。

书中配图以儿童患者手绘画为主,其中那些对于普通人毫无意义的涂鸦,在A.H.布拉夫曼博士的专业角度和对每一个孩子的热切关注下,都表达了孩子的无意识幻想。在每个案例后面也都有针对性地写了点评,对我都很有启发。

A. H.布拉夫曼博士在本书中描述的治疗方法不一定可以让每个人都“药到病除”,但是能让父母意识到孩子是在向我们提出求救,等待我们的理解和帮助,才是更重要的。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中孩子面临的问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父母的焦虑,给孩子带来了情绪困扰

二,父母的过度解读,扭曲了孩子的行为目的

三,父母的冷漠,导致孩子利用症状寻求关注

四,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受焦虑情绪影响变得更加焦虑

面对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A.H.布拉夫曼博士没办法给你一个“正确的建议”,但是心理咨询的目的本来就是在于理解孩子症状背后的含义。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不难看出,所有问题的症结,都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儿童和少年对父母的情感强烈、微妙和复杂。当他们面临难以独自承受的焦虑时,他们不只想要解决问题,他们更希望父母知道他们正在经历着什么。他们这些没有生理疾病,但却表现出的躯体症状就是他们想传达给父母的“苦恼的语言”------我需要你们的理解和帮助。而大多数父母,正如我自己经历的那样,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甚至是刻意忽视来减少自己本该需要承担的责任。孩子因为得不到你的理解而越发沮丧,父母因为没能改变孩子现状越发焦虑,双方就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

目前中国各个阶层都面临着教育缺位,我们没办法既养家糊口,又做到和孩子常伴左右。正如我现在面临的状况一样,一年级的学生7:30入校,而我6:20必须出门上班,否则早高峰一定让我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路上。放学15:10,而我们每天到家19:00。我非常羡慕可以从放学起就陪伴孩子学习玩耍的全职妈妈,虽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难。

最近全网报道的12岁弑母男孩,虽然他只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极端典型,但是从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在这起案件中,作为家长的他的父亲,他的奶奶,以及他已经故去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和陪伴是极度缺失的。也许他曾经尿床?曾经便秘?曾经梦游?不管什么形式,他一定曾向这些至亲寻求过帮助,但是这些都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疏导,演变成今天这样的惨案,作为家长,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反思。当时,为什么没人问问这个孩子--------你因为什么不开心?

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号称“越狱大师”的马克·迪福莱斯特(Mark DeFriest)在全美戒备最森严的佛罗里达州监狱服刑35年间,在一间定制牢房里单独囚禁长达27年,甚至有10年间他不见天日,即使这样他仍然不断尝试越狱。他曾越狱13次,成功7次。如果你了解他的过往,心里一定会替他感到哀伤。1981年,当时只有19岁的他,因为不懂遗产法的规定,在父亲死后法律程序未结束期间,从父亲遗物工具箱里私自拿了几件趁手的工具,继母当即报警。由于害怕,马克·迪福莱斯特选择了逃跑,而更不幸的是他当时还手握一只手枪。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从小这个在机械方面就展露出天赋的小男孩很孤僻,不与人交流沟通。而当他父亲过世,一直视他为眼中钉的继母便利用他的无知将他送进了牢房。无法得知他的亲生父母为何分开,但是作为成年人,我有理由相信,这个家庭变故导致马克·迪福莱斯特心理上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他沉浸在机械拆卸的过程中,逃避现实生活的不幸,不停地越狱,将4年刑期不停加刑到105年,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我感觉他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存在感。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2001年,一个名叫Gabriel Londan的大学毕业生经过十多年的拍摄和编辑,2014年终于将马克·迪福莱斯特的事情通过纪录片《马克·迪福莱斯特的生活和思维》公诸于众。世人表达了对这一位“天才”的同情和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在一片声讨声中,他才得以提前出狱。而在坐牢期间,通过书信往来,他与一名比他大了整整30岁的女子邦妮结为夫妻。他的这种“恋母情结”很显然表达了他对母爱缺失的强烈需求,在他6岁已经自如拆卸手表,发动机甚至手枪的时候,那个时候无论是他的亲生母亲,或者亲生父亲,亦或是他的继母,如果蹲下来,问他:“马克,我们一起玩游戏啊?”那么他的一生可能都会因此改写。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现在儿子步入小学一年级,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善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她就会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情绪,孩子的习惯。她不会一味指责和刁难,她愿意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愿意尝试理解每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她很年轻,甚至还没有结婚,但是她却用一个母亲都没有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感谢生命中遇到这样的老师,不管曾经儿子遭遇了什么不愉快,我感恩所有人生的磨难,那也是一种经历。当儿子每天都提到他的Z老师,我知道儿子已经从心里非常认可和敬爱这位Z老师了。无需任何语言,当我看见儿子白白的像月牙一样的指甲时,那种喜悦和宽慰,像一株新生命一样,从内心深处慢慢发芽。《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里告诉我们最珍贵的也正是这一理念————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请回答1988》中德善父亲对德善说的那段话,轻易就戳中了我的泪点。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当他们不会说话时,不擅长表达时,或者无法用语言表达时,我们耐着性子看看孩子,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问问他哪里不舒服?因为什么不开心?《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很浅显,它全篇找不到一个药方,甚至什么通行的方法,可是读完这本书,只要你知道,从孩子的立场去解读孩子的心,你终将收获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tl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