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这份2001年国家颁发的教育部文件,说明了我国政府早已经意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幼儿开始。
近些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快。2013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同比增长9.54%,2018年中国幼儿园数量达到了越29.4万所。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0deb78870fbbced5.png)
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幼儿教育水平不断上升,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让教育从幼儿园开始都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英语和西式的教育方式广泛被引入到中国教育中,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恢复,产生了自下而上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声。
如何找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初心、找回民族自信心、复兴传统文化变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思考并正在解决的。
家庭教育
2016年,央视科教频道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了国学文化的热潮,之后又连出四季,热度只增不减。
其中两位小才女高晗和贺莉然给我留下了深刻。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2e96b8668823c28c.png)
短短几分钟内,两个小朋友就能脱口而出五十首古诗,让观众们目瞪口呆,掌声不断,更是为之赞叹!
我有一个宝妈朋友,当时孩子才五岁,和我说她自从看了节目后便决心用文化教育孩子,每天早晚,她都会给孩子读诗,将诗词通过记忆宫殿的方法描述成故事和场景,提升孩子的空间感受,联想记忆,这样的授予不仅背下来了古诗,还让孩子印象深刻。
记忆宫殿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达到超强的记忆力?
记忆宫殿是一种顺序记忆方法。需要我们:
第一,设定一个熟悉的环境与空间。
你可以选择一个孩子很熟悉的环境:家里,客厅,学校,教室,儿童乐园等。
第二,设定记忆的位置和顺序。
在空间上面标上顺序,明确你要将人物或素材放在空间的哪一个位置。
到现在,三年的时间,她的孩子已经可以背出两三百首的古诗,并可以描述出古诗内容,而同龄孩子只会几十首,并不了解自己背的诗有什么意味。
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结果差距是明显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也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孩子的成长方式是由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的,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由家长营造的!
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家里多看文化类的节目、书籍,多给孩子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孩子耳濡目染,储备积累,良好的习惯和世界观就能逐渐内化,影响潜移默化。
学校教育
孩子的成长环境,无疑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杭州的非遗传承示范学校——石油小学,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体验与传承。
学校会成立社团,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文化活动。比如:动手制作渔鼓、创编渔鼓曲目、演绎渔鼓经典、开展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18e7049d0b369ef6.png)
不仅如此,学校还会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内亲自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时是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了解和积累的,而非盲目跟风、形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1dfd9281e14d8b33.png)
除了这些示范学校,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相应的活动:身着汉服、诵读古诗、传统文化特长比赛,纷纷让传统文化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孩子们的思想。
孩子从小便接受这样的教育和体验,积累丰富的文化认知,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成人之后的文化底蕴。
这样新一代的他们长大后才有更多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
少年强,则中国强。
家园结合教育
家庭+幼儿园合作的形式共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相配合,使教育幼儿的内容、目的和要求相一致,从而增强效果。
四川成都的胜利幼儿园举办了“家园合作,共促成长”的主题活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510c9412699ef1c3.png)
号召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区角材料的商讨和制作,创造出了制作纸箱故事书和亲子图书的想法。
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实践参与,把文化知识融入到了教学用具和亲子活动中,增加了亲子间的互动和交流,信息的共享,增长了家长对孩子校内教育的了解,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同时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
国家对家园合作的重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双方的努力与协作,使得家园合作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推广增长势头迅猛,孩子有了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教育。
社会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外,校外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公司也热衷传播传统文化。
博物馆是最具历史文化的场所。
为了帮助孩子走进博物馆、爱上历史文化启蒙读物,早在2014年,国博便开始在公共教育课程中引入“绘本”形式,并很快形成“稚趣系列”课程,一经推出,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如今,博物馆一直在探索新的模式,让传统历史文化与青少年的教育更好的融合,甚至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a28247cc9b24a372.png)
秉承“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动手操作,互动探索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
国内各个博物馆纷纷效仿和改革,助力让文物“活起来”,在活动和项目中展现传统文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举措。
去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长沙博物馆推出了儿童教育空间——博乐园,让孩子亲身体验如何当“小小修复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568283a1f3843fd0.png)
教育员以启发引导孩子们观察、对比、动手体验等方式,在现场进行教学。然后分组进行了“文物修复比赛”,经过观察、协作、拼合,让破损的文物模型焕然一新。
语文教育机构也纷纷开设诗词班。
杭州知名语文教育机构“越读馆”自2015年起,开办了诗词鉴赏与创作班,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基本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84896/f44c7a29c8031473.png)
肖贞老师是越读班的授课老师,她在授课时有时也选用学校教材里的诗词篇目,但是授课方式却独树一帜。
学生们听完她的课,个个都很激动“从来没有老师这样讲!”
有个名叫钱雪儿的学生,回到家之后让妈妈坐到沙发上,要把肖老师讲过的诗词再给妈妈讲一遍。
我们知道,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果激发起孩子对文化的兴趣,打好诗词、古文等文化的功底,文化便可以得到传承和发扬。
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这是《纲要》中特别强调的。
幼儿期是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了解都没有系统而全面的体系,但又对一切充满着好奇。
此时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引导他们去尝试、去体验、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