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是在外地上的,四年的外地求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了四海之内多元化的人群,也感受到了多元化人格都的魅力,但是,如果你要问我最爱哪个城市,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最爱的是北京!”
然而直到现在,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当时那么笃定的回答是北京,而不是其他的你所向往的城市,也许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是北京人,我以北京为荣,也正是由于身处外地,脱离了本地的优越感,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外地学生都太过孤独和凄苦,那时候,毕业唯一的幼稚的想法是,四年之后一定要回北京,不管付出什么代价!
渐渐地,四年,弹指一挥间,告别了陪伴四年的异乡,回到了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城市,却发现,原来,生活却也如水一般的淡然,工作是单调重复的,就连早出晚归选择的交通路线,在这两年也未曾改变过,而唯一不同的是,在北京,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我们当时所想象的苦难,甚至一度,我曾后悔,若是当年留在外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而如今,却只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匆匆而过,若是你不嫌丢人,此刻,你在北京裸奔,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不会多看你一眼,这就是,我所生活的地方。
直到现在,当我读完卢文龙所著的一本《街角的老北京》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北京这座城市不懂它的人觉得它老气横秋,懂它的人觉得它底蕴深厚,那些历史的真实事件,传说的杜撰,亦或是靠着皇城根街角的奇闻杂谈,便构成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
说起本书作者,卢文龙,你可能觉得很陌生,要是说起他的另一个职业,你就知道了,他就是北京卫视主持人阿龙,一位八零后的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这里是北京》将老北京的文化通过他沉稳的明显与其年龄不符的声调娓娓道来,把古色古香的老北京描述的熠熠生辉,这不简简单单是主持人的功底,这扎实的功底背后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衬托的。
而拜读了他的作品,我更觉得,在这本书中,阿龙从吃、喝、游、玩、和旧时光五个方面,将街角的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老北京生活细细的润色开来,然后通过历史事件的还原,传说杜撰的演绎,以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把老北京从里到外看的极为透彻,而本书无论是从写作技巧上看,还是感情出发上看,亦或是从内容深度上看,都不应该是一个八零后能够叙述出来的。读这本书的感觉,更像是和一位豁达的用年轮一圈圈积淀下来的大家谈文化,谈历史,谈游记,甚至是谈禅。从这位作者身上,我看到的并不是大器晚成,更多的是,悉心研究自己喜欢的事。这也是阿龙和与他一样年纪的青年人不具有的特质。我非常欣赏这种低调的在某个领域独自研习某些事的性格,虽然这与这个浮躁的社会相悖,但是,这便是有深度的人的真正活法——厚积薄发。
看这本书,细细的伴着烹好的一壶茉莉花茶,茶香伴随着书香云雾缭绕的带你回到了那个街角的老北京,那里有着优美的八大处美景和你作伴,有紫禁城的文化底蕴作为营养的供给,更有生活在街角的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吃喝玩乐的规矩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顺应时辰的活法,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北京城的设计仿照哪吒化身而来,而白塔寺便是哪吒枪尖的化身;我也了解了八大处卧佛的由来,更知道潭柘寺的“毯遮寺”的传说,闲时也更理解了街角的老北京人依照着皇城根下的现实生活。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写的有深度,除了上述的叙述的部分作为本书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对于当今北京的怪异的商业模式等进行了贴切的评价,比如,对于冠以“老北京什么什么”招牌的打假和对于寺庙香客的解析,这是我觉得加入了个人内涵的部分,尤其是对于香客上香的描述,大概,他们的目的是已经是夹杂了贪嗔痴念的朝圣,再加上寺庙商业化的投其所好,于是乎,进香就没那么单纯了,真正的朝圣,确实是一个人如潺潺流水一般的,放下贪嗔痴等执念,用佛法故事感化的一种自我修行的方式。
读完这本书,如果你再次问我,你为什么要这么爱北京,这么离不开北京,我想说,作为北京人,我骨子里遵循的是北京人固有的“活法”,行走的街角的每一条道路下,都埋葬这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我的眼中,它不是一线城市,而是一本厚重的书,行至书的某一页,我会汲取到丰富的文化知识,领略到从未听过的禅道,这就是街角的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