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存统1899年冬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祖父施长春,世代务农。祖母徐氏,粗识文字。祖母性格刚强,辛勤劳作,备受艰辛。1917年考入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认识到封建的家族,父权制度的危害,施愤然写出《非孝》一文。他认为一味尽孝是不合理的,要以父母、子女间平等的爱代替不平等的“孝”。文章使他声名大振。
施存统年轻照1920年在上海停留时,施存统由俞秀松介绍,认识了戴季陶,又由戴介绍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陈独秀,戴季陶与陈独秀都很欣赏这个写《非孝》的勇敢的年轻人。把他留在上海,先在《星期评论》社寄身。1920年4月,魏金斯基受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的派遣,第一次来到中国,魏金斯基抵达上海后,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成员有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杨明斋、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共8人,还由戴季陶负责起草了党纲,施存统、俞秀松、沈玄庐参与了党纲的讨论和修改。1920年6月,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5人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这5个人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5个党员。也是历史的机遇巧合吧。
在戴季陶的资助下,施存统从上海乘船到日本学习和养病。在日本东京,陈独秀、李达还介绍施存统与在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读书的周佛海联系,建立中国共-产党日本小组,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旅日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还指定施存统为该小组的负责人。成员有后面大名鼎鼎的澎湃,张太雷等。
施存统回国后,受共产党中央的委派,开始着手恢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也就是越秀区地铁的团一大广场站那一带,施存统被选为团中央第一书记,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团书记。
1927年,施存统觉得共-产党前途无望,在思想上,他既反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也不满我党的当时的一些行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施复亮写了《悲痛的自白》刊登在1927年8月30日的中央日报副刊上,公开声明脱离我党。不过后面并未与国民党同流合污,算是具有一个读书人的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还记得他的工作,让他在政府部门任职,他担任了国家劳动部副部长职务,对比解放前,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家中一日三餐十分简单,直到1970年病逝。
施存统作为党史上有曲折历史的人物,现在几乎已经被遗忘了,不过他从事文艺创作的儿子,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在民间,似乎比他作为国内最早的共产党员的爸爸更有名。他的儿子叫做施光南,创作的《祝酒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被十几亿人传唱。施光南英年早逝,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