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书的第一眼,被封面的漫画吸引:不可抑制的红色的火苗向外喷发,管子下面便是人们居住的房子,一个人向远处走去,只留下一个背影。
这个封面和慈悲有什么关系呢?
再看一眼书腰,上面写着:只要活着,终会有好事发生。慈悲,则让我们获得免于恐惧的自由。
在佛教梵语里慈悲就是:从佛眼看世界,众生皆小,慈航普度。
等我合上书的那一刻,看到路内的慈悲,是一种人心的慈悲,嵌入苦难生活中的一颗定心剂。不是从大慈大悲的救世英雄角度出发,而是深入生活最底部的角落。我们可以不原谅,但我们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02.
路内的作品曾获得美国亚马逊亚洲文学排行榜第一、严肃文学最受关注作家前十的地位,他说:“写书是件多余的事,但有点上瘾,跟抽烟一样。我本来应该写完一个长篇就歇菜的,但是不知哪儿来的诱惑,架不住自我膨胀。这么写下去,肯定达不到最高的期望值,但已然是超过最初的预期了。”
在这样一个膨胀的写作欲望驱使下,再加上路内青春阶段转辗于各种不同工作的经历,借助文革的时代背景,写出了“微笑着读他的文字,却忍不住悲伤”这样的小说。
可是,我读完这部《慈悲》却心生很多悲凉,关于时代,关于制度,关于人性。
这本书主要写了苯酚厂工人的生活,以及围绕工厂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国营苯酚厂是贯穿于整个故事的线索,时间跨度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后。时代变幻,工厂的制度和形式也呈现不同的局面,故事中的人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
主人公水生从小就跟着师傅进厂学习,逐渐有了朋友根生,然后娶了师傅的女儿玉生,领养了复生,时光流逝,生活逐渐有了起色。然而,在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命运又是充满扑朔迷离。在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同时,生活又给予重重的打击,一切终将逝去。
苯酚厂是一个载体,它养活了很多人,但是很多人又因为它而死于癌症。在这个充满晦涩的外壳下,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水生,一生坚韧,敦厚,为他人着想;有根生,倔强,随心而为,最终被生活打败;有复生,成熟懂事,也预示着整个小说最后人们的希望。
故事给每个人的生活底色渲染上悲凉无奈的气氛。挣扎,不能动弹,失望,可还是得继续向前。这一切回应了历史的号召和步伐。
03.
书中“文革”时期的工厂,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之争,为争一点生活的补助,心思各异的人们。老师傅生前为别人申请生活补助,临死前却也要自己为自己申请丧葬费。在师傅看来,这并不是金钱上的讨价还价,而是人活着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体面。
写改革开放后,世事变幻,人与人位置的反转,渺小的个人在历史中的沉浮,一心向上,向前挣扎。
人活着,总是想翻本的,一千一万,一厘一毫。人总是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哪怕老了、瘸了。
当再次遇到曾经有过恩怨的人时,心里不由苦笑。因为从对方身上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狼狈不堪。历史的滚轮没有明确的车痕,每个人不由自主,但依旧跌跌撞撞朝前走。处在当时背景下,没有人会懂得这是时代的烙印。
作者亦没有在书中写出谁对谁错,只是用”慈悲“两个字来概括:
慈悲并非一种正义的力量,也不宽容,它是无理性的。被沉重历史所裹挟的一种形态,当脚带镣铐仰望星空时,我们所求不过是外界给予的力量,包容,慈悲。
世间本来没有真庙假庙。庙是假的,但她的虔诚和幸福是真的。真庙假庙,都是一种虚妄。
艰难时世中人性的良善,隐忍的生以及沉默的爱。无不透露出一种禅宗的意味,也折射出中国人心中的对佛教的信仰。
04.
世上本没有英雄,只不过那些人遵循最原本的初心,把内心的力量化作脚踏实地,所以才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也是对水生这个人的缩写。柔软却有强大的力量,顺势而为,也能勇往向前。平凡的人生中,靠着内心的善念过完自己的一生。
看完书后,我觉得:不管生活赋予我们厚重亦或是轻薄,我们都不要迷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