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教孩子们读学而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又复习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又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似乎论语中反问句有很多,为什么他不直接讲出来呢?
忽然明白一点,孔门教人,直指内心,是让你自己思考这是事情是不是这样子的,让你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下定义,他不直接说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学而时习就内心能够喜悦!反而是问你是不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如果能体会到这一点,那你便深信不疑,因此反问的力量要比下定义强大的多的多。
反观其它宗教教人,“信我者,得永生” “凡有所像,皆是虚妄”,都是在下定义,说方法,如何让人得信?
读论语应该多注意孔门心法直指内心这一点,教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让孩子内心里认为这个事情是正确的,那这个力量是强大的,如果光靠嘴上说教,下定义,你必须要怎么样,你听我的会怎么样,他内心里没有认可这个事情,那效果也是很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