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 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对子程子的解说,我认为是错的,《中庸》开篇第二章,说得很明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未发之中,是本性,是"寂然不动的″。
阳明先生四句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中,可以说是人之本体天性,是无善无恶的。
但也可以理解为阳明先生依"天理即是良知″,及所说的"人性中那湛然圆觉处″是良知,的良知″。
和,是发而皆中节,是格物后的结果。是依本性良知,去恶存善后的结果,是"达道" ̄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道″,只不过是子思所认为的"正义之道,人类致达的道″,是"仁义礼智信丶温良恭谦让″罢了,是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循的处世原则。
致中和,就是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
而子程子理解偏了,说"不偏谓之中″,把中理解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中"与"偏”,而离了子思准确理解圣人思想后,所说的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