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带着一种如获至宝的心情写下了一段推荐语。
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地位是很高的,今天,我把这本书看完了,感觉心里有很多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在我脑子里很杂乱,一时梳理不清楚。
这本书如许多人所讲,全程都很高能,看的时候非常的激动,决定历史的瞬间往往就在那一个小时,那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的时间。
我们每天脑子里会有很多的思想瞬间,每天都在不停的做决定,过程需要不断的去思考,结果需要不断去验证,但往往做决定只是在那几秒钟。
茨威格就是以这种思维,写就了这本书,历史是真正发生了的,历史不可逆转,在事件没有发生时,我们都不知道事情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所以历史记录的虽然是大事件,具有代表性,但是历史它终究只具有代表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它能给后世以指导,而不具备决定性作用。
茨威格在这本书里写的事件,以作者的主观角度去写,他的文风娓娓道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写一部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书中的许多描写细节,让我觉得他自己身处其中,深深的体会过整个事件一样。
这本书里的细节描写很详细,让读者能更细腻的体会事件的整个过程。
但是这是一本历史传记书。
茨威格被称为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我丝毫不怀疑他的传记写作能力,但纵观全书,这本书都以一种非传记性的,具有文学臆想的方式来表达。
后来当我看到拿破仑滑铁卢战役时, 他把救援的任务放在了忠厚老实的人身上,那位忠厚老实的将军在关键时刻没有发兵救援,就是那迟疑的一秒钟,让他错过了救援时机,所以让拿破仑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这里茨威格的语言中透露出很严重的把拿破仑的失败归咎到那位将军身上的嫌疑,可能只是我的感觉,也许拿破仑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增援,但是茨威格文字里面的笃定让我不适从。
十四个历史的瞬间,有的很有名,有的或许就是普通的事件而已,茨威格把他们写到了一起,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一家之言”,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他只是想表达出一种历史的偶然,在这些偶然上面,肯定会有一些决定性的时刻,作为一个作家,把这些激情澎湃的瞬间记录下来,必定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我又非常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要以读者的角度来着文章,语言中加入自己的思考,细节描写中带有揣测,貌似都能说得通了。
另,还有一点,也许是茨威格生活空间的局限,茨威格是西方作家,他的主观都是建立在西方世界上的,所以他在写巴尔沃亚第一个发现南洋,也就是太平洋时,巴尔沃亚穿越巴拿马地峡,第一次看到太平洋,他写到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看到南洋。
书中还有几处地方都透露出地狱局限性带来的不适,正如我们读书群里有一位书友说的,他不了解东方世界,亚洲人几千年前就一直生活在太平洋边,如果让他研究东方世界,他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其实有研究表明,在很久很久以前,亚洲蒙古族人,早就从冰架起的白令海峡迁徙到了北美洲,并成为了土著居民。
玛雅人也有亚洲血统,现在很多南美洲土著从相貌上看,与亚洲人更相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