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掰一个比较小众的国学内容。别跟我提《弟子规》, 谁提我跟谁急。
《予学》
谁写的呢?袁绍的老乡许劭,字子将。说曹操是奸雄的就是这位老兄。
(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他对曹操的评价,真是好。可惜大家都被洗脑到后一句的最后两个字了。。。拜托,10个字,只给看2个字。
5分之4的信息丢失了哦。。。
曹操真是治世之能臣
我们都知道的武侯祠,里面有个对联,是清朝人写的,啧啧。。。实在是高明,可是没多少人看懂哦(傲娇脸)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改一个字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国要深思
再补半句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好心无才更坏事
(敲黑板啦)
有心人可以去比较一下魏国和蜀国的治世,就知道,这个对联的深意了,那是极其高明哦。。。嘿嘿,再结合一下今天八卦的新闻(若有所思脸)
这位老兄的评价,不仅让曹操心花怒放,也让袁绍也不敢放肆呢,真是厉害了。
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单车归家。
不过,这位哥也写过鸡汤文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予学》。
卷一 得失:
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则无失焉。
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则无得焉。
得失之患,启于不舍。
不予之心,兴于愚念。
人皆有图也,先予后取,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
强者不予,得而复失。
弱者不予,失之难测。
予非失,乃存也。
得勿喜,失或幸,功不论此也。
夺招怨,予生敬,名成于此矣。
有一些民粹评价,说这个里面很有佛家思想哦,这可是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哦,天啦撸,这比佛教传入早哦。。。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个官方西天取经的是谁?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哪个?
当当当,是白马寺。(不知道的小伙伴儿,请度娘)
所以大家别YY了,许劭老兄那时候接触点佛家思想,看来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好,那么关注一下里面的内容。
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则无失焉。
得失最大的是什么呢?人这辈子最大的失去没有大过死亡的,只要人还活着,就不算是真正的失去。
多好,多么热爱生活的大好青年啊。
其实,这个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全生文化”,也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现在居然被理解成好死不如赖活着了,也只能呵呵了。
那我们看看他的不亡、不失,是什么样的状态。
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则无得焉。
人的生存权是第一位的,咦,好似曾相识啊。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原来这两句话是对等的哦。(恍然大悟脸)
所以,好东西是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
害命则无得焉,损害不生的都无得。无得就是无德,所以上天最大的德是什么呢?上天有好生之德。
插播两位小伙伴儿的小笔记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我们接着看
得失之患,启于不舍。
得失是存在的,就好像生死是存在的。你能否认死吗?你能因为否认死,然后就不死吗?那么为什么还要说 “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则无失焉。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则无得焉。”,到底什么鬼?
“大失莫逾亡也”,我们每个人都会大失,无一例外。那么他的立论是不是就是错的呢?
--------------------------------------这是吃午饭的分割线------------------------------------
鸡汤哥接着又说了“得失之患,啟於不舍”,什么意思呢,来一个主流翻译
生死我们并不能控制,得失之间的忧患和灾祸,皆来自于不肯舍弃。
然而,我们向来不是大路货,我们的小众解读是,生死我们并不能控制,对这种不能控制而产生的,及其控制感的焦虑产生了得失之患,所以我们都患上了一种病,名曰“得失焦虑症”。
不舍, 不是舍弃哦,不舍是你拼命控制,是为了害怕没有的孜孜以求。你舍弃生死,生死就不来吗?还是说,因为怕死,所以你就舍弃生?又或者是,因为想生,你就能舍弃死?
这本书这样随便一翻, 价值就立马掉了好多,很多古书都是被注被解读歪了。
不予之心,兴于愚念。
这里他给了一个他自己的专门名词,叫做不予,就是不给予。这个也很好玩,算是儒家的正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勿施,不予,就是推己及人。“不予之心,兴于愚念。”这份心情,这种推己及人的理念,无法升起、实行,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有某种固执和并不智慧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即所谓的价值观。
人皆有图也,先予后取,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
我们照例看主流翻译
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则无得焉。
译文:人这辈子最大的收获也没有大过生命本身的,如果危害到了性命,那么也不过是一场空,谈不上真正的收获。
得失之患,启于不舍。
译文:得失之间的忧患和灾祸,皆来自于不肯舍弃。
不予之心,兴于愚念。
译文:不肯施舍、给予的念头,发蒙于一些愚蠢的念头。
他们说,不肯舍弃愚蠢的念头。原文怎么说?“先予后取”,这个就是很大的区别,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离不开别人,别人也离不开你。那么,其实所谓的不予、不舍,是不存在的。因为你有没有所图,你只要有所图,就有所取,你的取就是别人的予,你的受就是别人的施,大家都各取所需,各得所图,“顺人之愿”,比智者更智慧哦,这个不展开讲了,否则会颠覆大家的价值观的。
好,那么,大家的图,你我之间的取舍给予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契约,不能不按契约办事吧?嘿嘿。不能不予反害吧。记住哦 ,毁约也是契约的一部分哦,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契约的价值。
强者不予,得而复失。
弱者不予,失之难测。
这里就能发现,在取舍给予的是时候,其实并不公平哦。有强人、有弱人。那么这里强弱指的是什么呢?这个是很大的一个范围,大家慢慢体会。是不是取决于控制的多少?取决于对实际物质的控制多少?还是取决于我们内心控制的多少?比如,位高权重财富多的人,他的取舍给予呢?比如位卑言轻,五斗米折腰的小民呢?大家各自取舍不同。然而,那个观念,也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历史上有太多例子,就不用举例了。
我们都有我们要牢牢抓住的东西,也有我们觉得毫无价值的东西,形成了我们各自的重要、不重要,所谓名利义等等。而儒家,他们选择的是舍生取义、舍利取义,这其实也是他们觉得要牢牢抓住的东西,但对其他方面,也许就觉得毫无价值。可是,你不能说,毫无价值的东西就不许存在哦。也许你觉得毫无价值的东西恰恰是别人要牢牢抓住的东西。
予非失,乃存也。
所以,又回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加一句,“己所欲之,勿强于人”。你的给予,不是别人的失去,并不是你给的,要以其他人的,不予为代价,予不是你死我亡的零和游戏,“乃存也”,予是大家共赢的开心游戏。“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那么我们做不做的到顺人之愿呢?尤其是强者和弱者。越弱,越抓住那一点点;越强,越抓住所有。然而,我们抓的未必是个实物 ,不过指间沙而已。我们一定要跳出物的范围,包括我们现在已经习惯的价值观。
什么东西都可以基于一般等价物交换,以前大家说,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现在呢?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房子、包包代表我的心。月亮有什么价值?可以盖多少楼?可以挖多少矿?如果一个人说,我最讨厌月亮了,你说,好好好,太阳代表我的心。那太阳的价值呢?
可是,恰恰又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基于一般等价物交换,产生了契约,而这个过程,却让大家有个有限的顺人之愿。这个恰恰比“不予”更好哦,所以,用一个”不予”,去解决“予”,是大错特错。
得勿喜,失或幸,功不论此也。
不以得为得的话 ,失也就不那么焦虑了,得到多少,功不论此,失的不多,功不论此,这些都不是成就。我爱你像一公斤的金条,我爱你像一公斤加一克的金条,谁有功?谁是真爱?我不爱你了,分手费一公斤的金条,我不爱你了,分手费一公斤加一克的金条,谁又更爱你呢?我爱你像一公斤金条加北京三环一套房,我们的小心脏就扑通扑通的跳起来了;我爱你,晚上给你做饭吃哦,大家就是嫌弃脸;我爱你,只有一个馒头,你多吃一口吧,大家就是吐槽脸。比较看看,生活的强者和弱者,他们给予的价值有差别不?“我要的不是你的钱 ,是你陪着我”,“你这个败家老爷们,就知道杵在家里窝囊废,就知道缠着老娘,一分钱也不挣”,看看,这是大家的取舍,好奇怪。“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你还没看另外一半呢?他到底要什么呢?有了就不要,缺了才要, 这叫做“皆有所图”。
夺招怨,予生敬,名成于此矣。
现在呢?变成了夺我所需 ,变成了予我所需。你成就的是什么?名气,这是面子。里子呢?你得了面子,失了里子,这算什么呢?那么能不能又有面子,又有里子呢?能不能共赢呢?这是个大问题。
------------------------------------这是未完待续的分割线-------------------------------------
第一卷,就这样了,其实已经超越原文很多了,可是一切也还在原文中。只是想告诉大家,古代中国人的东东是什么样的?他们真实的情感、 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一步步跟着古人去发挥,发挥到古人千百年遵循的德,也是一句谶语:
不测之灾,勿相欺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