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aruko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看到技术带来大量的倒退,不一定是进步。
这个问题是许知远在采访马东时提出来的,后者反问他,“你怀疑技术进步?”,许知远立即作出明确回应。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和事儿,但藉由这个看似陈旧的语境,我想问问在科技时代中生活的我们,真的感觉到足够稳固且安全吗?
许知远会永远带着偏见看待世界,他不信任这个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更不相信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年轻人。但就是因为看上去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那个人,抽身出来看世界的时候,才比我们这些入局者更通透、更智慧。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日本的灾难电影,名字叫《生存家族》。故事发生在全日本突然停电的设定之下,主角一家从繁华的京都骑车回到乡下老家鹿儿岛。故事清奇,充满了戏剧的张力,生动的表现出城市人在无电生活中的惨状。
虽然是以灾难片的内核再冠以喜剧的形式,可我始终都笑不出来,也不觉得震撼,反而很悲伤。似乎它真的是一部灾难片,预演着一个种族即将走向灭亡前的情状。我也不禁追问出许知远说的那句“科技发展到底对这个时代带来了什么?”
在他切实而有力的质疑中,我们的世界似乎确实如此。人类能够快速到达目的地,能够迅速浏览个人主页,能够调出详细id信息,能够缩短距离,能够使结果速效化。
我们因为搜索引擎而无所不知,所以论断人类已经变得无比智慧。因为互联网媒介,致使所有的事物仿佛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因此每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渠道,就觉得这是对自我认知不健全的人也应该有的权利。便捷会带给人盲目,盲目会导致慌乱,而慌乱的格局会变成失败的定局。
有段时间,“没有手机的100天生活”这样的文章很火热,可是100天之后,不也是用手机写下了过程,步入悖论般的循环当中。真正去改变生活,放慢节奏的方式,不该是去强制切断某种物质上的联系。而是从认识自我开始,从认识世界开始。
两年前,一个朋友和我说他想离开现在生活的城市,找一处深山要隐了踪迹,让人无处可寻。我不知道该如何给出建议,当然我也不觉得他只是说说而已,后来他休学回家。因为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经常失眠,脱发,易怒......作为朋友我希望一个清幽、舒适的环境能真正治愈他。因为我实在太害怕,又听闻因为嘈杂无序的世界罹患上抑郁症的人,离开人世的消息。而那个人也许就是自己的朋友。我还记得两年前,见到乔任梁学长的时候,我们在上同一节课。从三楼的窗户向下望,学长从宽阔的门口走进来。带着笑容,欢快飒爽。再次见到他是在学校的月河之上,一盏盏亮着的河灯飘向远处,天人永隔。
前几天青年作家胡迁也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我不得不担心,因为这两年听得太多诸如此类的事,而那些受害者仿佛就在身边。随之而来的伤害也确实影响到我。上个月因为拍摄纪录片留念大学生活,所以和同学扛着设备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学校门口。那天夜里九点多,周围稀稀落落路过跑步的人,我对同行的朋友说,“就在这里吧”
然后架好设备,镜头对准,却不知道怎么开头。我看着被泛黄的灯光照得通亮的门口,说道,“那天他就在那里,我们在这里”我指指旁边的实验楼,接着又说,“现在我们还在这里”,然后眼睛望向天上明月。
前段时间,重温起《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看到辽阔深远的,雨林、岛屿、海洋、草原。瞬间心就被拉入到那个广袤无垠的世界里,仿佛是人类本能对于自然的向往,让原本蜷缩在狭小空间里的心灵,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上次和朋友去游泳,突然想任由身体下沉,最后悬浮到水底,闭上眼睛,睡了两分钟。那一刻的体验,难以言喻,安静又浓厚的气息萦绕周围。身体和心灵达到前所未有的契合,无比松弛。我想这是科技生活永远都无法替代的,和自然完美融合产生的亲昵感。
我希望人们不会遗忘和自然的相处方式,在环境中找到自我的感受和生命的体验。
逃离城市,抑郁症,疏远大自然......有太多太多这样的词汇从时代的裂缝中生长出来。
科技进步,带来无数便利。科学进步甚至延长人类寿命,改善医疗环境,治愈疾病。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自身从某种程度上反而变得越来越脆弱。世界在建造,不断夯实,我们却在逐渐走向虚无。如同一丝不挂的人完全曝露在空气中,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恐惧、羞愧和缺乏安全感。有种肉体尚在,精神却无以依托的感觉,让人不禁感慨和惋惜。我承认每个时代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顽疾,称之谓宿命中的代价。
在这个看似无比安全的时代里,我们这一代人宿命中的代价,反而是对于安全感的极度缺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