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翻看依恋这本书,有很多全新的领悟,甚至有一些觉察让人心惊肉跳,比如这一段。
【看起来,那些回避型的婴儿,和那些被分离和丧失所创伤的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一样,都认定了自己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任何主动表示都毫无用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放弃了要求。】
【可能毋须惊讶的是,Ainsworth发现,这些被评定为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地拒绝婴儿想要链接的请求,另外一些研究者后来还观察到这些母亲在孩子看起来很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行为。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的粗鲁唐突,都是产生回避型婴儿的抚养方式的标志。通常,这些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不是紧紧地搂着母亲或黏在母亲身上,而是显得松软无力。】
去年看这本书的时候,没心没肺的以为,哪怕20岁以后的人生坍塌了,但至少我是属于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但这些文字提醒我,回避型的某些特征恐怕我也难以逃脱呢。
想起老师曾经说过,你有一个链接能力非常弱的母亲,你可以提要求,只是你的需求她做不到,但这不代表你错了。
当时只觉得安慰,现在想起却不禁泪流。
书上说,婴儿对身体亲近的需求是存活的基础,成人的体验更多表现为情绪上的需求。所以,我是在退行,而这个退行,在客观上,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渴望状态,于是成人的部分又出来中和,这就是我矛盾的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