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校按班级顺序让学生进图书室看书。我这个班是一班,也就第一个进图书室。学生好不容易有了去图书室看书的机会,自然特别激动、兴奋。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激动,一到图书室里就开始东走西瞧,纪律比较混乱。我理解学生的激动,所以,面对学生的小兴奋时,我总是觉得这样的情绪只要是没有影响到他人,我可以接受。可是,正因为我的理解,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小A和小B因为争抢一本书而大打出手,小A左一拳,小B右一腿,双方打起架来互不相让,同学见状,立马告诉我。我赶紧跑过来拉架,两人见我过来,稍微收敛一点。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阅读的气氛,我把示意两位同学去阅览室外面。小A和小B不服气地走到图书室外面。我不理会他们俩相互瞪着的眼睛,我也不理会他们俩向我投来的恳切目光。我拿着一本书,倚靠在图书室的门上看起书来。
小A和小B干瞪着眼睛,互不理睬对方。我用余光瞟向两个同学,小A无聊地看着外面的风景,小B直勾勾地盯着图书室里看书的同学。因为小A和小B打架被带到图书室外,其余学生有了一丝忌惮,我虽不在图书室,里面也静得只能听见同学翻书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B的眼神更加恳切了。我循着他的目光看去,原来,他看见他的好朋友小C正翻阅着他一直想要看的那本书,他的小眼睛恨不得马上贴过去。而此时的小A的眼里也多出了一份失落,怕是想到同学们都在安静地看书,而自己却在外面站着吧!
我看了一下时间,他们俩在外面看了差不多5分钟风景了,想着再让他们站着也不是事儿,于是示意他们俩进图书室。小A和小B因为站了这几分钟,进图书室后收敛了很多,各自找了本书静静地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
看着同学们都认真的模样,我也捧起书看起来。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的阅读时间就到了。我提醒学生把书本放好,安静地离开。学生们次第走出图书室,在外安静地排着队伍回教室,而小A和小B却迟迟不愿意离开,我多番提醒,他们俩总算是恋恋不舍地放下了书。
回到教室,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恰到好处地为他人着想?”
学生对于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比较懵,也没有理解我的用意。我提醒学生思考外图书室发生的事情。
教室里安静了几分钟,小B站起来说:“我觉得就是在公共场合要安静,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我对小B的发言竖起了大拇指,我知道小B懂得了我今日未批评他,只是让他站在图书室外的用意。
我继续等待学生的回答,或许是这个问题太深,学生还理解不了。
“我觉得恰到好处地替他人着想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今天你们去图书室的路上很兴奋,说话的声音也比较大,但我觉得你们激动的心情我能够理解,所以我并未提醒你们。到了图书室,两位同学发生了矛盾,我也并未批评他们,不是因为他们俩没错,而是我认为,比起批评他们,让他们自己受到教育效果会更好。于是我让他们俩安静地站了几分钟。回教室的路上,你们自觉地放低音量,排着整齐的队伍回教室,这也是你们为他人着想的方式。我感觉很欣慰,你们不需要老师的说教,就能够做得这么好!其实,我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叫恰到好处地为他人着想。”
说完,学生们静静地坐着,我知道他们听了进去。有时候,仅仅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份提醒,不需要讲太多道理,也不需要任何说教,孩子都是成长中的人,我们相信他们能够做到,也就给了他们成长的机会。人,终究还是需要自我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