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作者: 离开南方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18:37 被阅读0次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历经数个月,在这个漫长的寒假,我第一次读完了这本书。之所以说第一次,是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地去翻阅。坦白讲,我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以支持我理解作者的思路。

          这本书影响力颇大,很多次在大家推荐榜单上出现,我却迟迟拖延,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蒙尘了数月,依稀记得是去年双十一买的。我开始发现我之所以买书,似乎并不仅仅是喜欢阅读,事实上我对于我是否喜欢阅读也产生了怀疑,这不是第一次了,我开始怀疑我是否只是喜欢那种买书的感觉,是一种对放肆生活的补偿,对逐渐懒散的自己的一种麻醉,给我的心一种我并没有放弃学习的假象。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这本书最为出名的便是作者的“大历史观”,即跳出时代的限制,把一连串的时间放在相当长一段历史中去看待它的真面目。全书共七章,分别讲述了张居正,万历皇帝,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七人的事迹。通过对这几人生平的叙述,剖析了以明代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制度缺陷,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七年为线索,围绕着七个历史人物将明代的制度法律道德展开在我们面前。

          我们这一帝国由于疆域极大,又是农业社会封建经济主导,实际是由几十万个农村所联合的组织。要想维持这一个帝国的稳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央统治者施行的许多措施并不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只是为了维持王朝的运行。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在这个大的默认的施政方针下,许多改革半途而废就能够理解了,许多历史事件也变得很合理,如“焚书坑儒”,“明代的卫所制”,改革要推行,就势必会撼动一部分统治者的利益,就出现了王朝的危机。某种社会制度的出现,也是对特定历史背景生产水平的适应,要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也是不现实的。新技术往往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但很多时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引发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这便是利益既得者不同意的,有冲突就会有牺牲。要么是新技术推动发展建立新制度,要么是旧制度消灭新技术,而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的变革以至于制度的更新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实在古代中国,维系统治的很大一个要素便是道德。儒家思想贯穿封建王朝始终,是古代思想界的主流,儒家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精髓,占据了古代中国的思想界统治地位,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社会的统治者是官僚阶级,掌握着知识的垄断,平民阶级若想实现阶级上流,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科举。读书人是超然的,刑不上大夫,只要成为秀才便可以不用上税,见知县而不拜。读书人学的都是孔孟言论,全天下的思想基调都是一致的,凡违反儒家道德标准的都不能见容于王土,法律的制定权实际上属于官僚统治者。理解道德在古代中国社会运转中的重要作用,就能对李贽的结局理性看待了。

          一篇好的读后感似乎应该多些自己的感慨,结合书中的实例来发表己见。本书内容宏伟,需要读数遍才可以对作者胸中沟壑知之一二,从明天开始我将对书中每一章节独立谈谈自己的感慨,实在是自娱自乐的不二法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hp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