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懂这4个问题,再谈【有效养育】

读懂这4个问题,再谈【有效养育】

作者: 阿李李JC | 来源:发表于2021-04-28 12:24 被阅读0次

以下内容来自我在阿木老师课堂后的思考输出,里面的问题或许能够在育儿的路上带给你一点启发。

认识阿木老师是在2020年的一场500人的亲子教育公开课上,当时我还在一家小县城邵东的一家最大的心理机构青叶心理干活,当时光顾着做场务,没听到阿木老师课堂的精髓,直到第二天阿木老师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一场小型分享会,我才最终认识到阿木老师讲课的魅力;

他不灌输你知识,却能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让你在上课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思考;

在4月24号湖南图书馆的亲子教育的公益课现场,也启发了众多焦虑的家长,帮助他们做自我成长,并认识到教育的本质。

在阿木老师这一堂《良性干预、有效养育》的课上,有4个关键问题,是我记录下来并想分享给大家的:

①生命力通过什么来体现?

②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什么?

③我们总在说的“命运”,到底是什么东西?

④什么是真正的情商?

生命力通过什么来体现?

设想一下,在一潭死水中,有多少生命能存活?

如果把你的家庭环境比喻成一滩水,你希望它是时刻流动的还是始终静止的?

答案显而易见。

因此阿木老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新,意味着生命的流动,春天树枝露出的新芽,我们每一个新的呼吸,任何一切新知、新体验其实都代表着生命力。

当然这个新,有内外2新。

内新属于新的认知,新的思考等;

外新则属于新衣服,新的午饭,新游戏等等。

我们在追求新的过程中,不止要有外新,还要有内新,然而这恰恰戳中了国内大多数家长的痛,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内新,有多少? 甚至可以说,我们有“内新”可以提供给孩子吗?

在给孩子提供“新体验”方面,中国大多数的家长做得还不如腾讯的一款游戏。

如果你觉得扎心,恭喜你抓住了这个反思的机会。

作为家长,我们有主动学习新知识吗?

还是我们的水平仅仅止步于孩子的三年级数学?

家长本就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有样学样。

与其“鸡娃”,有时候真的不如“鸡自己”。

关于新,其实孩子反而是家长们学习的对象,孩子玩手机往往得心应手,对于一个应用、一款游戏,孩子们的上手度更高,并且孩子天马行空,往往在同一件事上面,有着与家长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可能是所谓“离经叛道”的。

因此,阿木老师提到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新,代表着有空间

家长是否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看法,新的想法出现;

一个能够容纳新声音出现的家庭环境,正是孩子生命力的重要来源。

我邀请你思考几个问题:

我们允许孩子有新的表达吗?

除了“外新”,我们能够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内新”吗?

我们自己是否有不断“纳新”?

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什么?

刚开始的时候,阿木老师就说了一个很违反常理的概念:【自杀或许是另一种“成长”】,这其实是阿木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只不过这个标题家长们比较敏感,阿木老师删了。

为什么阿木老师会取这样一个标题?或许你可以看看他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私信)

原来,“死亡”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新”。

阿木老师在课堂上举了一个很鲜活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有一位女孩(初中生)要跳楼,旁边还有一位女同学拉住她,劝她别跳:“跳了我就没朋友了”。

后来没拉住,这位劝的女同学瞬间崩溃大哭,打电话告诉她的妈妈:“我没有朋友了。”

从这点来看,相信你也能感受到:

孩子对于死亡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只知道死了就是某样东西没有了,他们却并不能十分清晰地感知,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死”是一种新,但是却断送了生-时所有的“新”。

当然,我们还可以倒推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么过激的举措?

如果生的时候,是开心快乐,充实且有意义的,他们还会选择“死”吗?

阿木老师再次给出了新的思路,其实孩子们可能只是认为(死亡=结束痛苦)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可能并不是真的想“死”,他们或许只是在生-时找不到更好的缓解痛苦,解决痛苦的途径。

这其中有两个点至关重要:

①孩子是否觉得生命是珍贵的?作为家长,我们有让孩子知晓这一点吗?

②孩子有良好的缓解情绪、释放压力的途径吗?(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似乎就成了其中一条很好的途径。)

每当发生这种悲剧,很多人下意识地会觉得,现在的孩子是有多脆弱?

可这难道不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吗?

是谁让孩子选择了这条路,这背后真的不是孩子一个人在做决策。

明白了这一点,或许你开始会对自己的教育做出反思。(除了家长,教师群体同样适用)

现在我邀请你思考以下问题:

①孩子的学习、生活压力大吗?如果是,孩子们有良好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吗?

②除了让孩子接受成功主义的教育,我们是否能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不是上钢琴班,篮球班,画画班,而是孩子们自己喜欢的爱好,并拥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自然本性)

什么才是“命运”?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命运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和运气,都是人所不能决定的事情,说一个人相信命运,就是在说他认为他这一生所有事情都是既定的,无法改变的。

但我们不妨深入一点,命和运真的是同一个东西吗?

在阿木老师的课堂上,说出了一个我很喜欢的解释:

所谓“命运”,其实是人生的两条并行的线,当我们在说认命的时候,我们不是说“认栽了”,而是“认识”。

认命并不意味着我们向不能改变的事实屈服,而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命”后,通过另一条并行线“运”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在说“命”的时候,我们在说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父母的染色体里的基因是不是?他们给我们取的名字是不是?我们的出生地是不是?我们的性别、性格、性取向,名字,身份证开头那几位数,讲话的那股口音?

阿木老师提到: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就是孩子的前世。

我认为这讲得太对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带着“前世的记忆”,也就是背负着父母的期待。

故称“命”;

我们常说的这就是我们的命,其实背后是“运”的缺失。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深受生命中各种痛苦困扰的人,会喜欢看《哪吒之魔童降世》。

尤其是当我们听到魔童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时候,触动最深。

我们应该了解到,人们深受鼓舞的是“我运由我不由天”。

我们的命和运,缺一不可。

无论是弗洛伊德一切都讲“原生家庭”的原因论,还是阿德勒说的“一切都是我们选择的”的目的论,其实都有可取之处。

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改变现在自己能够把握的,包括对生命各种事件的态度,认知。

这才构成了完整的“命运”。

那么知道了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良性干预和有效养育,起到什么作用呢?

事实上 ,这未尝不是家长的“新”之所在,家长成长了,才能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这一点相信你也认同。

这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情商”,也息息相关。

什么是真正的情商?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我想都不用想,不就是会说话嘛,不就是相处的时候能够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嘛......

我们可以说这能够作为评价情商的其中一个小部分,但是以此来作为对高情商的目标去追求,未免不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过程。

情商的确离不开圆滑、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对于情商,我们有太多的误解。

阿木老师在课堂中,举了一个例子:

A出去应酬,跟B喝酒,过程中是笑嘻嘻的,且很会说话,对B也是客客气气,可是背地里对B却是唾弃的,甚至不屑与对方交往,不屑参与这种饭局酒局,甚至不喜欢这样应付酒局的自己。

这种属于高情商吗?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A能够忍住对B的厌恶,跟他客客气气,的确是圆滑,高情商的一种表现。

在我看来,这种状态对一个人来说就很不舒服,你可以说他应付这种场面很有一套,但这绝对称不上是高情商。

我一直找不到词语来反驳这种观点。

直到我听到阿木老师说出对“圆滑”的定义:圆滑是能够心安理得,能够接受生命中出现的一切。

我才豁然开朗。

圆滑其实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不为了做不喜欢的事情,而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否则这是对生命的辜负;

不把不喜欢的事情当成是生命的负担,才是生命的自然流动,故称之为“圆滑”,也就是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命,然后接受。

真正的情商,其实是我们的视听嗅味触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

当我们在跟人相处的时候,能够感知到对方的情绪、需要,不做让对方为难的事情,在让自己舒服的同时,让对方也感到舒服,这才是真情商。

而这样的感知力,其实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不是“教会他礼貌”这么简单,而是给到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感知这个世界,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充分接受视听嗅味触各方面的感知,他才有可能具备我们所说的高情商。

如果这也不让他干,那也不让他做,孩子是很难成长的,所以为什么我在听到阿木老师的课堂上,还分心画了这张图,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活力就是在我们的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干涉中抹杀的,以至于他们未来到了社会上才会这么脆弱。

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孩子。

理解,意味着爱。

只有当我们知道孩子在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能力,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触及到【良性干预、有效养育】的本质。

不是说我们就不管孩子了,而是在给足孩子空间的基础上,帮助他达成目标,不过分干涉,也不放纵,才是让彼此舒服的养育方式。

所以为什么说理解才是“爱”,因为只有基于对孩子现状的把握,才有可能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阿木老师说到一个让孩子最舒服的教育方式:来到最近发展区。

为此我画了一张图,帮助大家理解,或许大家也看到过类似的概念:

只有基于高情商-对孩子现状的把握,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来到【最近发展区】。

这也就是我在这堂课中,所收获的一些东西。

这不仅仅是在“孩子教育”中有很大启发,我们对待自己的时候,何尝不可以用上这么简单舒适的方式呢?

也不能说我的理解就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至少,我希望以上问题能够帮助你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相处。

最后我想以阿木老师课程PPT最后一页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珍贵,生生不息,未来可期。

END

本文共4000字左右,感谢读完。

作者:阿李李J.C.

图片:unsplash/《哪吒》剧照

资料来源:阿木老师课堂

作者简介:我是阿李李J.C. ,一位对世界有一些独特看法的青年,读书、思考、观察是我孤独时最大的乐趣;欢迎你关注我,未来还会有更多思考等待你的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观点代表着绝对正确,答案是否正确适合摆在第二位,不断思考的过程,我会摆在第一位。欢迎你多多提出意见,来丰富这个世界。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相关文章

  • 读懂这4个问题,再谈【有效养育】

    以下内容来自我在阿木老师课堂后的思考输出,里面的问题或许能够在育儿的路上带给你一点启发。 认识阿木老师是在2020...

  • 再谈家庭养育智慧

    安徽阜阳/守望幸福 教育更应抓时机,适时,适可,适当!不择时机的教育大多无效,因此说教育成为无力无效的,甚至会使受...

  • 【第25讲】重新养育自己从读懂和尊重需求开始!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重新养育自己从读懂和尊重需求开始”,其中包含: 第一部分,读懂心理需求的5个问题; 1、老好...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问题:如何对抗负面情绪从而积极面对问题并能开始有效行动? 目录: 自律 (第一部分) 再谈自我界限 /90 依赖性...

  • 鼓励爸爸参与养育

    首先: 爸爸缺失造成什么问题? 如何鼓励爸爸参与养育? 爸爸如何有效的参与到养育当中来? 当你回忆小时候,你的父亲...

  • 听课记录25

    第二十五讲:重新养育自己,从读懂和尊重需求开始。 第一部分,读懂心理需求的五个问题。 1、想做老好人,背后心理需求...

  • 家庭作业之战的爱与痛

    养育孩子的最本质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功,唯有孩子有自主动机,才有可能实现这...

  • 养育问题

    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闺女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出现了问题。 这跟我们对她的预期是很不相符的。所以让人失望...

  • 亲子整理| 因为你,开启了自我修行之路

    通过对读懂孩子---有效沟通 --- 提高情商 --- 共同成长这四天的《亲子关系》课程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将自我...

  • 再谈“意义”问题 (岩竹呓语·八五)

    再谈“意义”问题 (岩竹呓语·八五) 所谓意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这4个问题,再谈【有效养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lv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