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书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朝代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情结。过去我的观念更多的是停留在我所处的时代、以我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几年前的书法文化,没有引入时间变量,结合动态的眼光、立体的环境去体会中间的差异。
就像老师说的,中国人对审美大多还停留在,弹得真快,唱得真高,画得真像,写得真齐。
字好不好,好在哪里,必须要把它放在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当中去看待。因为审美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
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
大篆语言是上古先民认识世界的一套方法。
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竹简大篆以及籀书(青铜器上面的钟鼎文到小篆之间的过渡书体)。
怎么欣赏书法:借鉴《易经》,意和相。一个是文字本身,描绘的内容。比如,一首诗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另一个,书法的线条和墨色这个平面背后所呈现出来立体的部分,是所传达给我们的对宇宙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
什么是书法讲的是审美,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有自己的审美情结,自然所谓审美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自然哲科理性思维大而广之、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更迭加速、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协作整合泛化的时代,就连我们的文字也与古人的逻辑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相似的躯壳下,语法用法已经基本西化,那么现今社会对书法的理解也更偏向于表面的、浮华的艺术性。
书法的字体、形式、审美的演化,也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集权部门的管理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当时文化下书写者的整体意识息息相关,这反过来需要学习书法或是欣赏书法者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对文字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风貌有一个了解,将自己代入到当时当地去细节揣摩。
书法的心灵探索:
可一老师:
书写者在从事书法行为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探索。所以书法行为不同于文字意义上的写字。书法的体验包括在书写之前的作者所有的生命体验。书法可以兼具实用性的功能(如官方文字,为了便于辨识,所以要漂亮要好认,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你表达情绪),以及表达情绪的功能(如官方人士颜真卿,也有几句体验型书法的代表作,《祭侄稿》),因此体验/感应可能是中国书法更侧重的部分。
虞世南《笔髓论》:“辨心、手、力、管、毫、字相应之道也,所以应者,感也。”——手感于心,管感于力。就是我们参与书法行为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交互作用。古人强调感应,崇尚自然生活,并从中获得直接性的体验。
书法不像绘画那样直接秒回自然界的物象,书法是把对自然的体验抽象成一种内在的体验,用书法符号语言表达了出来。如,颓若黍稷之垂影是指稻穗垂下来的状态,它是有方向性的。蕴若龙蛇之棼缊,说的是交叉的部分。这是古人从自然中悟出来的道理。大自然中很少有几何图形,纯圆纯方,它有方向。
我的体悟:
在书写时因为不能按照自己心中所想传达到纸笔之间,会不满;因为暂时看不到进步和突破,会焦虑;因为看到个别字能想到自然界中的动物或身边物体的形象,比如鸟,比如白,会欣喜、激动;当然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心情不佳的时候能让自己逐渐静下来,能通过书写观照到自己的内心,因为看到写字时候的内心别扭,联系到生活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从而通过写字来重塑内心中那些障碍。
从对不同的笔、纸的不习惯,到放下内心的障碍,试着接纳、试着驯服。这些都是因为书写带给我的,但是之前我的确没有把这种体验与书法融为一体,我总以为这是附带的,却不曾想这些恰恰是书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与气质。
不过这些体验与古人的体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第一,我是对照着字帖,与古人直接施法自然,还是隔着一层;第二,现代人的很多感官都被各种信息充斥着,对于自然和内心的感官敏锐度其实是下降的。所以,以上的这些体验我觉得还是有点浅、有点浮于表面,还不能将更多的感官和当下的身心灵联动统一起来。但是,通过书写,也让我开始对观察大自然多了一分兴趣,增了一分感性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