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童话故事中,叙述者往往如全能的上帝般居高临下地俯视一切、评论一切,这必然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逼真性和戏剧性。
圣·埃克苏佩里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即采取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我”作为童话中的一个人物,并非身处故事之外的全知叙述者,而是受到自身活动范围及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知道自己不在场或未曾经历的事件。
而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发展又至关重要,必须向读者进行说明,例如小王子的身份,他过去的经历等等。这些,“我”并未亲历,自然无法叙说。
于是,隐含作者让小王子详细向“我”回忆了他离家的过程以及在各个星球的游历,而“我”再以直接引语转述给受述者。
这里,隐含作者并没有让小王子来叙述他的经历,而是由“我”来转述。这样,叙述者仍旧是“我”,而视角则是小王子的视角。这样的叙事策略使其兼具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的双重优势。
我们知道从某一特定人物出发的叙述视角,往往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等多方面色彩,也就是说,人物视角既是观察的位置,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等特征的窗口。
因此,采用小王子的视角,也就使小王子的性格特征得以更鲜明地体现出来。
《小王子》无论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都充分利用了这种视角模式的优势。但每种视角模式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要摆脱这种局限性便只能采取视角越界。
例如:对花儿的这段描述:“她精心挑选着自己的颜色,慢吞吞地穿上衣裙,一片一片地理顺花瓣。她不愿像虞美人那样一亮相就是满脸皱纹。她要让自己美艳照人地来到世间。噢!对。她很爱俏!”对于花儿来说,小王子绝不可能知道她的内心。当然,作为转述者的“我”就更不可能知道了。这里实质就是由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侵入到了全知视角之中。
这样的视角越界现象还较多,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对花儿的内心的透视,原因在于,花儿是童话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她导致了小王子的离去和最后的回归,她与小王子之间的爱是作品要重点表述的内容。
因此,隐含作者需要对花儿的内心进行透视,以拉近读者与她的距离。而采取小王子的人物有限视角又无法透视花儿的内心,因此隐含作者只能采取视角越界的方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