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七年规划第138篇-五分钟商学院22-管理者的放着我来!应该如何

七年规划第138篇-五分钟商学院22-管理者的放着我来!应该如何

作者: 爱读书的阿楠 | 来源:发表于2020-09-11 19:46 被阅读0次

    96.管理者的:放着我来,应该如何解决呢?

    英国证券交易所前主管古狄逊,针对这种情况说:不做累坏的主管。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古狄逊定理”,应该是你从员工到经理必须学会的,第一个定理,也是衡量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经的第一道生死门。

    管理者也是一个工种,和工程师,设计师,环卫工人一样。10个人放一起,不经管理,可能只能产生3个人的价值。管理者,就是要让这10个人因为管理、因为协作,产生10,甚至15的价值,并因此可能拿2个人的收益。

    所以,你拿2个人工资,却去做1个人的活,做得再好,把自己累死在办公桌上,都对不起公司。很多公司“学而优则仕”,都是专业能力最强的员工做经理。也因此,从员工到经理,心理上必须迈过去的第一道坎就是:他们都不如我。

    方法:迈过第一道坎的三个建议

    第一,明确分工。

    所有的具体工作,都要合理地安排给员工,不要有“我擅长,我来做”的心态。给自己清晰的定位。比如,每天花2小时审阅代码,然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员工,安排经验分享。再比如,陪同拜访重要客户,下属主导,自己支持。等等。同时,接受可控的错误。把一定范围内员工犯错的损失,当成团队培训的成本。

    第二,轻易不动手。

    我在微软时,有任老板人称“老华”。有一次,我写了份重要的报告寄给美国,先发给老华。老华回信,提了很多意见,但就是只字不改。于是,我根据意见改了好半天,发回去。然后他的意见又来了。就这样来来回回。为了一份报告,我俩留在办公室加班。你可以想象吗?我们一直改到第二天早上7点。有人也许觉得这个老板有病,我却充满感激。他最经济的做法,是自己改完,然后回家。但他花了整整一夜,其实都是在对我投资。

    第三,区分方法和习惯。

    从员工成为经理,就必须要学会区分,当你是一名优秀员工时的那些做法中,哪些确实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哪些只是你的习惯。比如,一定要穿着得体去见客户,这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但是穿白皮鞋,还是黑皮鞋,这就只是个人习惯,不需要强求。方法的不同,会带来结果的不同;但有些习惯的不同,只是让自己感觉舒适。很多新任管理者对下属的要求,其实都是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无关紧要的特有习惯做事。

    案例一:

    作为管理者第一步就是要敢于放权并信任手下,放权后要悉心指导,指导后还要承担责任,手下做出来的东西汇报给上级,出了任何问题,都是作为领导的你的责任,绝对不能回避,如果汇报上级后得到表扬,那么把表扬也让给自己的手下,这样,你部门的人才能服你,你这位领导才能越干越轻松。

    案例二:

    在以前当管理者的时候的确犯过这个错误,栽过大跟头之后,痛定思痛,改变策略,情况大有改观,总结经验如下: 1.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你到底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在球队中你不能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无论你的球员有多差劲,也无论你曾经作为球员时有多辉煌,你,都要忍住。 2.需要结合情境管理。即使你的员工处于最初级的阶段,你也不能自己动手,而应该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教完了之后还是要他自己做,所以还是要忍住。 3.如果因为赶进度,教会他做比自己做花费时间更长而导致项目可能延期,那一定是你的排班有问题,需要改进的是自己的排班,所以仍然要忍住。 此外作为游戏人,要痛批一下游戏行业的陋习: 1.作为管理者不要以员工加班有多拼为荣,只要以经常需要加班为耻。很多能力的提升是加班无法换来的,任何岗位都需要一定的自由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压榨员工的结果只能是他们再也无法提供更多的价值,让你不得不花更多的钱从外部招揽更有价值的员工。 2.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想法有多好而强迫员工必须这么做,因为无论多么好的想法,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证明而不能证伪,直白点说就是,不按你这个想法做的游戏难道都死了吗?在可控的情况下,尽量让员工去执行他们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证伪。

    案例三:

    做为有四年管理经验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做为管理者这是一定会遭遇的坑。一种是员工专业技能不如你,你教他,他还要觉得你耽误他下班,没有了自己私人时间。另一种就是员工专业技能比你强,不服管,不愿改,导致团队其他成员都没办法跟他合作。我能说这两种坑我都遇到过吗?😥 第一种,我的解决办法是:不管他的情绪,哪怕做的东西这次再垃圾,也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完成,让他明白,任务是不能拖的,做的不好就要改。但过程中是温柔而坚定。不带其它情绪,并你认为要修改的意见。如果反复多次都没能调动他的积极性,就要考虑让他离开。 第二种,我的解决办法是:给他更多的项目和新人,让他自己给出合理的deadline。过程中不干涉,只看最后结果。如果没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就需要给他一个大一点的打击。比如给团队每个人买一个月的早餐做为惩罚等。让他意识到首先要学会尊重其他人,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再帮助他解决过程中的问题。但如果自恃聪明,又阳奉阴违,爱拉帮结派,不用思考,果断开除。再聪明也不用。 这是我个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解决方式。应该还有别的方式。

    案例四:

    应用: 1、儿女结婚后,父母不要插手太多儿女家事,即使小两口闹矛盾也放开让他们自己解决,不要用父母经验代劳儿女必须的成长过程。(圣经中的“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即此道理) 2、作为公司领导需要给新员工重要任务尝试的机会,不能总是把重要场合都交由老人出马,这样新员工永远成长不起来。 3、对人最好的培训不是事无巨细地教给他如何做,而是指出他的问题,让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即只提出what,让被培训者自己去设计how。

    案例五:

    过去遇到一个领导,就和老师讲的那样?我写报告方案文件交给他,总是驳回叫我重新写,来来回回总要有四五次,有时候遇到急着批复的文件,被驳回时急得气不打一处来,真不理解那位领导的行为,总以为他是故意给我找麻烦。今天读完文章,恍然大悟,原来,我误会了一位好领导。确实,我现在在一家新公司,很多文件都是我负责拟,就因为老板看我的报告规范,清晰。如果管理者直接帮员工做事,短期看,效率会高,员工也轻松,但管理者会很累,而且员工得不到成长,公司也得不到发展。层级越高的管理者越轻松才正常。站在1楼,10楼,100楼看到的东西不同,做的事情也不同。如果10楼的人,每天到1楼去做事,就住在1楼好了。

    案例六:

    对于老板而言,关键人员有三个:第一个是强有力的销售副总,解决公司收入签单和收入(有粮不慌);第二个是具有“火眼金睛”看透偷奸耍滑员工的HR副总,合理解决绩效;第三个是无所不能、解决难题的技术总监。此三人虽不能够常有,但须“心向往之”,且努力找寻之。 我辈努力!

    97.管理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案例一:

    我记得在27岁,刚刚进入管理层的时候,我的领导跟我说了一句话,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说: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管理自己来影响别人!对于这点,我很认同,所以我一直在管理的岗位上都很自律,而且经常学习新的知识。这使我受益良多!

    案例二:

    一个领导本质上拥有的能量,实质上就他的下属愿意给他的能量总和。 ①我能做的你做不了,这个时候下属往往是从心底里尊敬你的。 遇到技术难题始终无法解决,甚至连思路都没有的时候找到领导(技术型出身的领导)。领导能通过自己极强的专业素质帮助员工解决难题并提供思考方法,指导员工成长,这叫专业,谁会不服呢。 ②领导有能力换位思考,为员工设计和谋划美好未来,从内心深处尊重和关心员工,这样的领导谁会不敬佩呢。这是表率,是下属发自内心想要跟随的成长模型。 ③如果团队出现毒瘤/老鼠屎且经多次谈话交流奖惩均无效者,领导能够杀伐决断,立刻辞退该类人群,避免后患。恩威并用,下属又怎会不服。

    案例三:

    公益机构的负责人,特别锻炼影响力因为你只有靠愿景和个人魅力影响别人,而不是金钱。

    案例四:

    去年新到一个团队带项目,因为大家不是很熟悉,为了尽快融入团队,当时我是采用亲自上前线,利用自身优势,快速解决项目中的疑难杂症,最终在有限资源下,顺利完成项目。大家也都比较心服口服,因为我不是一直只在那发号施令,我想这就是利用专家权,表率权来从员工那获取权利吧。

    98.如何把目标翻译成为任务?

    2002年,我从员工升为经理后,接受了微软安排的魔鬼训练。两位老师专程从美国飞过来,对我们十几个人,特训5天,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确实受益匪浅。一位老师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她说:as a manager,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translate* your objectives to tasks. 作为经理,你需要学会如何把目标“翻译”成任务。

    我当时就觉得“翻译”这两个字,用得太传神了。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里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谈“目标”和谈“任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目标这种语言,是一种面向结果的语言,主要用来交流:做什么;任务这种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语言,主要用来交流:怎么做。把目标翻译成任务,其实就是,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过程。

    案例一:

    你的目标是今年拓展100个新客户,平均每月将近9个。拓展新客户,要靠“拜访潜在客户”。根据数据,你的团队把潜在客户变为客户的转化率是5%。那么,每月要拜访180个潜在客户,才有9个新客户。你的5名员工,就需要每人每月拜访36个。一个月有21个工作日,就需要他们:每天打10个陌生电话,拜访2个潜在客户,并同时跟进2个转化中的客户。

    把目标“翻译”成任务,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过程,是管理者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也是最难的技能之一,它需要对达成目标的逻辑有深刻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经理收入通常比员工高。没有包工头的分解力,就不会有CEO的领导力。

    案例二:

     我是某豪华品牌汽车4s店的管理者,目标分解再没听课之前确实是按照销量除以人头来分配的。听完之后豁然开朗啊哈哈,太有用了,所以我也来把目标翻译成任务。 我们小团队的这个月目标是100台,按照6个月的平均成交率20%,所以我们团队一共要接待500组客户才能达成目标,其中首次到店250组,多次到店250组。每个月30天减去休息5天的话,平均每天正好20组,10首次,10多次。每天还要打至少80至100个回访电话才能保证10个多次到店。我有11个销售顾问那平均到每个身上就是每天接待1首次1多次,打8-10通回访电话就能基本达成目标。 当然这是按照所有人的平均成交率来算,如果再细化,可以按11个销售每个人的成交率算出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在配合管理工具或表格分阶段每7天看看他的达成情况。 3月初的绩效会我一定要按照这个方法把目标变成具体的工作行为!

    案例三:

    我会建议客户企业用excel表格,或者CRM软件来进行目标任务分解。 这样,在追求目标的同时,就能清晰、明确地实施每天的任务,得到完成任务,取得目标的效果。 当然,如果发现某位员工在执行每天的任务时,有困难,需要帮助,那么也可以马上立即知道该给予什么样的培训和指导。不至于等到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发现问题。会使员工因为无望完成目标而自暴自弃彻底放弃。 最后,分解之后的任务,可以模块化。给予新员工培训,增加新员工入职-上手效率。 管理者可以针对每个任务模块,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降低管理成本。 但对于创新需求要求高的工作岗位,要谨慎使用这个办法,给予目标+轻松的创新环境,更有利于产生好的结果。 这是对今天课程的思考。

    99.如何理解管理者要学会推功于揽过错?

    第一,推功。

    每当上司表扬你,你都要推举几个功臣,强调他们的贡献;每次你上台领奖,你都要言之有物地感谢,哪些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将心比心,你的老板在台上发言时,你是不是也竖着耳朵,万分期待他提到你的名字?所以,除了教练之功,要把所有功劳大声地、公开地推给所有做出贡献的员工。

    不要既想当教练,又想当那个进球的人。

    第二,揽过。

    美国著名橄榄球教练保罗·贝尔曾说过:“如果有什么事情办糟糕了的话,那一定是我做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还不错的话,那一定我们一起做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很好的话,就一定是全体球员他们做的。这是我们能取得比赛胜利的秘诀。”

    项目失败,经理要站出来:不管怎么错,首先是我的错。你可以回去开部门会议,把所有人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对外,就是你的错。

    案例一:

    作为公司小中层,关于背黑锅我的经验是:一、绝不在大领导面前批评下属;二、在我和下属同时在场时,领导批评下属,我肯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再单独找下属谈他的问题;三、在开会等公开场合需要批评下属时,需要提前跟他打好招呼,在批评时重点说事,绝不能由一件事完全否定一个人,褒贬结合;四、偶尔喝酒吃饭腐败也是同事间关系的润滑剂。

    案例二:

    曾国藩有句名言:“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军攻下安庆之后,曾国藩给朝廷上书按功请赏的折子里,居然把头一份指挥之功让给了胡林翼,然后又把作战之功让给了绿营将领多隆阿。曾国荃心里很不爽:“为什么啊?”曾国藩说:“让功于人、让名于人,才能率人。”三年后,曾国荃一举拿下南京城,曾国藩又把头功让给了湖广总督官文。 有史家说,曾国藩一辈子打了无数的败仗,他就打过四次胜仗,第一次打下武昌、第二次打下九江、第三次打下安庆、第四次打下南京。那么为什么小败而大胜?败了他从不推诿,主动承担责任,写给皇帝的奏章中也说是自己“屡败屡战”,他的部下对失败没有责任。 一个做上司的,有了好处总是让给下属,有了责任总是自己担起来。这样的领导,做下属的怎会不感动呢? 曾国藩对弟弟说:“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对于领导者来说,成就下属,就是成就组织;成就下属事业,就是成就自己事业。“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曾国藩之所以能打造出强悍的湘军,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

    案例三:

    记得有一位老师曾说:女人对男人最常说的话应只有一句,是我相信你;男人对女人最常说的话也应只有一句,你说的都对。夫妻联盟,永远不会差噢。

    案例四:

    黑锅都让管理者背了,那还如何惩罚员工呢?没有惩罚,员工一定会意识到错误?下次恐怕还会再犯啊。答:孩子犯了错,家长赔不是。但是回到家,要关起门来教育。

    案例五:

    当年特地分析过姚明的采访过程。当采访到火箭队如何优秀的时候,姚明总会说:“We”:当说到一些负面信息的时候,姚明会说:“My”。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年规划第138篇-五分钟商学院22-管理者的放着我来!应该如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pbektx.html